作品简介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此诗描写了诗人登吴公台所见的萧瑟荒凉的景象,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声。全诗抚今追昔,感慨深沉,风格悲壮苍凉,意境深远悠长。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 作品别称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文学韵律押[侵]韵
- 创作年代 中唐
创作背景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相关诗词
-
《秋日登南城台》拼音版
江国家书少,秋台寒草生。无人来远渡,尽日上高城。落照悬渔市,孤烟起戍营。东篱故园菊,又向酒中倾。
-
《次韵蔡坚老秋日登拟岘台》拼音版
秋容淡薄晚烟孤,千里谁开水墨图。欲借扁舟乘兴去,卧看月影弄风蒲。
-
《秋日登浮丘台》拼音版
涧户灵泉闭泬寥,仙人楼阁五云遥。昆丘望去珠为树,蓬岛移来玉作桥。往日丹砂无客觅,他时黄鹤待谁招。飞云亦有升真路,缥缈如逢绛节朝。
-
《秋日登吴山望城东战垒怆然有怀》拼音版
乱后吴山依旧青,登临一望却伤情。长河白骨沈寒水,落日乌鸦噪古城。湖上采莲无画舫,关东种柳满严营。繁华从此成消歇,潮到空江恨未平。
-
《秋日登平远台》拼音版
兰若最高处,客来开夕窗。诗怀秋思集,定力壮心降。远树青残雨,归潮白晚江。暝来期宿此,敛屦对寒缸。
-
《上都秋日登眺》拼音版
客里年光似水流,满城砧杵动羁忧。沙头白露牛羊夕,塞上黄云鸿雁秋。千里关河通王气,两都宫阙壮神州。多情不用悲摇落,更为斜阳独倚楼。
-
《秋日登黄鹤楼怀刘四皋》拼音版
黄鹤楼前江水流,故人何处木兰舟。双双燕子南飞去,瑟瑟芦花铁邃秋。
-
《秋日喜吴光卿孝廉至招同李伯襄太史曾元鲁比部黎有道山人小集·其四》拼音版
客邸秋将莫,相过破寂寥。病馀诗兴在,凉入酒魂销。久坐衣嫌薄,高谈漏不遥。清狂真我辈,胜事又今宵。
-
《虎丘寺》拼音版
桥外行人听暮钟,寺前杨柳落秋风。白公堤上黄花酒,片片青旗山影中。
-
《秋日喜吴光卿孝廉至招同李伯襄太史曾元鲁比部黎有道山人小集·其二》拼音版
羡尔囊中草,篇篇语可惊。诸公欣共赏,季子早知名。幸及黄花候,同寻白社盟。孤尊今夕意,须尽掌中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