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
古台摇落(1)后,秋入望乡心。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野寺(1)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1)旧垒(2),寒磬(3)满空林(4)。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惆怅(1)南朝事(2),长江独自今。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小提示: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此诗描写了诗人登吴公台所见的萧瑟荒凉的景象,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声。全诗抚今追昔,感慨深沉,风格悲壮苍凉,意境深远悠长。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 作品别称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文学韵律押[侵]韵
- 创作年代 中唐
创作背景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相关诗词
-
秋日登李仲培山楼二首·其二
零落十年客,迢遥百尺楼。霜寒龙塞晚,风急雁门秋。独戌三家市,长河一夜舟。村活还可醉,相对有双鸥。
-
秋日登唫览楼
远客不宜秋,况登江上楼。心随胡雁灭,身为楚云留。汉广饶菰米,湘清聚白鸥。寒砧何处发,落日动乡愁。
-
秋日喜吴光卿孝廉至招同李伯襄太史曾元鲁比部黎有道山人小集·其一
相隔频音问,相逢是帝乡。风尘怜客况,词赋满书囊。霜叶留馀绿,篱花绽早黄。东山秋色好,到此可能将。
-
秋日登老子说经台台下有道德经石刻并手植柏在焉感而赋此
伯阳仙去有高台,紫气销沈望不回。楼观俯看秋色里,函关背指暮云隈。岩前种柏飘玄润,石上翻经暗古苔。问礼谁争宣父长,惭予千载偶能来。
-
秋日登李仲培山楼二首·其一
地僻云侵榻,帘疏风满楼。霜寒篱菊晚,雁度渚莲秋。满箧新诗草,横矶旧钓舟。清尊随处醉,万事付江鸥。
-
秋日喜吴光卿孝廉至招同李伯襄太史曾元鲁比部黎有道山人小集·其三
木叶萧萧下,庭阶事事幽。自公多暇日,久客不禁秋。寂寞元吾分,过从得旧游。披襟谈夙昔,竟夕为淹留。
-
立秋日登乐游园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
登楼
秋日登高望,凉风吹海初。山川明已久,河汉没无馀。远近涯寥夐,高低中太虚。赋因王阁笔,思比谢游疏。
-
冬日登越王台怀归
月沈高岫宿云开,万里归心独上来。
-
秋夜登润州慈和寺上方
清夜浮埃暂歇廛,塔轮金照露华鲜。人行中路月生海,鹤语上方星满天。楼影半连深岸水,钟声寒彻远林烟。僧房闭尽下楼去,一半梦魂离世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