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此诗为第三首,是诗人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766年
创作背景
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作者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
相关诗词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铜柱
分茅岭下寻铜柱,薄海人思汉伏波。列阵不难招象马,为梁真欲架鼋鼍。山川据险将无敌,金石铭功在不磨。莫道南征犹缓计,凌烟他日看巍峨。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虞美人草
剑气中宵不化虹,惟凭衰草寄残红。蛾眉岂怨君恩薄,玉帐初惊战士空。戏马台前啼晓露,乌江水畔泣秋丛。闻歌慷慨何须舞,禾黍离离满汉宫。
-
咏怀古迹十首·其三·专诸巷
任侠相逢意巳倾,春风重入阖闾城。市儿不识前朝事,古巷犹存侠士名。七尺空惭人一诺,十年深惜剑无成。道傍不少悠悠客,又掷囊钱买不平。
-
金陵咏怀古迹四首·其三·劳劳亭
八月金陵天气凉,劳劳亭畔雨花香。谁家别泪沾红粉,几处秋风起白杨。沽酒城边频系马,闻歌道上总思乡。古今无恙东流水,多少行人为断肠。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苍梧
忆昔光天共帝臣,翠华西狩复南巡。百蛮奔走千秋事,五岭蹉跎万死身。兵甲渐加成战地,乡关才出尚比邻。从来发轫骚人兴,野旷云流望转新。
-
长沙有怀古迹五首·其三
海徼皆吾土,浮生任所之。若为湘水夕,不置逐臣思。落落安刘策,英英吊屈辞。雄才掩千古,慷慨有馀悲。
-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桂阳
广郡延袤古桂阳,郡人不省是维桑。换盐忽漫逢宾客,食藕因思制楚裳。天下几州真刺史,我来一度旧刘郎。而今不作看花恨,消息王孙草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