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登龙山游石浪庵月出始归
〔清〕
古树生浓阴,四顾山色暝。
清溪罗众岫,苍翠无定影。
牵衣避榛林,直到无人境。
置身崔巍间,远目已可逞。
下俯若颓浪,上刺如脱颖。
幽谷魑魅潜,古洞龙螭猛。
闲行入山寺,更喜俗事屏。
梵声出高寒,禅心惬闲情。
胡麻满地种,散漫无畦町。
陆离三株树,的皪九光杏。
清露濯琼枝,明霞荫金鼎。
既滋兰九畹,又树蕙百顷。
惝恍灵踪远,豁达尘梦醒。
独怜此中趣,尽属幽僧领。
携尊时命酒,试水或啜茗。
攀援尚未毕,所恃秋日永。
须臾光景暮,系之愿长绠。
寻幽意忘倦,来处不复省。
徐看返照灭,新蟾散清景。
一径入杉萝,遍地纷藻荇。
泉鸣孤涧底,鹊语万松顶。
阴火夜潋滟,雾淞秋晦冥。
坛虚彩虬跃,霜下素鹤警。
同游指前峰,观止不敢请。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 文学体裁古风
- 创作年代清代
相关诗词
-
八月四日与左良宇叔固方展卿由胜溪入宋家岭畅览龙眠山色月出始归
故乡山水区,循途洽幽尚。古木极阴森,层峦分叠嶂。履石渡潺湲,荇藻微纹漾。峭壁傍回溪,争奇不相让。过岭见平畴,樵风忽轻扬。阴阳蓄异形,耳目益昭旷。若匪入山深,孰辨峰殊状。唐宋善游人,题名互相望。倏忽千百年,见者倍惆怅。盛会难再逢,高咏庶相抗。
-
偕友游石浪庵
路转峰腰断,庵依锡麓根。石随山势曲,浪卷月华吞。仰见凌云塔,深藏修竹门。同来二三子,相与共开樽。
-
送端上人南归
相寻如有事,独去似无依。海内山游遍,江边寺始归。题诗当路少,乞食入城稀。肯学寻常辈,忙忙为紫衣。
-
同顾备九彭晋函姚姬传朱竹君陈伯思仲思游三藐庵看菊花归于伯思处小饮·其二
古寺郁嵯峨,涂饿杂丹黼。伊谁实经营,庄严供千佛。老僧出迎门,导我入禅室。语以种植能,至理亦超轶。莳花何必多,往往有寄术。
-
同顾备九彭晋函姚姬传朱竹君陈伯思仲思游三藐庵看菊花归于伯思处小饮·其一
天高寒云轻,日瘦秋气老。驱车出郭门,枯槐夹古道。细雨湿征鞍,风来飒然好。偃仰群牛羊,累累藉衰草。霜凌百物残,兹游苦不早。爽垲亦足乐,何用怨枯槁。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
-
九月九日登龙山
...留坐惆怅。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且汎篱下菊,还聆郢中唱。灌园亦何为,于陵乃逃相。
-
三月三日登龙山
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
-
平陵宜山堂诗
...奇光。峰影落清泉,水面还苍苍。何时最宜山,山静觉昼长。朝霞与夕烟,树色分微茫。春明山翠浓,夏雨山风凉。明月出远岫,秋峰群相望。何人最宜山,先生称古狂。芒鞋筇竹杖,荷衣薜荔裳。看山无朝暮,一卷或一觞。手招西爽来,披襟从徜徉。斯景与斯人,是名宜山堂。
-
平江郡石上谶
三十八,十八子,寅卯年,至辰巳。合收张翼,同为列国。不在常,不在祥,切须款款细思量。旦卜水,暮愁米,浮图倒地莫扶起。修石岸,重开河,军民拍手笑呵呵。日出屋东头,鲤鱼上山游。星从月里过,会在午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