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丹霞记
〔清〕
甲辰春暮,余至东粤(1),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2)下,别买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平地,有横皴,无直理,一层至千万层,箍围不断。疑岭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纹耶?尤奇者,左窗相见,别矣,右窗又来;前舱相见,别矣,后舱又来。山追客耶,客恋山耶?舛午(3)惝恍,不可思议。
甲辰年的春末,我到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山都从平地上突起,有横的褶皱,没有直的纹理,从一层皱纹到千万层,连续不断地围绕紧箍。怀疑岭南靠近海多产螺蚌,所以山峰的形状也呈螺纹状?特别奇异的是,从左舷窗看到,离开后,又从右舷窗看到;从前舱看到,离开后,又从后舱看到。是山追客人吗?还是山依恋客人呢?没法弄清,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下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1)来朝,间有豪牛丑犀(2),犁靬(3)幻人,鸱张(4)蛮舞者。
船行了一天一夜,到了丹霞山。只见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上山的路,只有山的一侧裂开了一条缝,就像被锯子斜斜地锯开一样。人侧着身子进入,很久才能找到路。拉着铁索向上攀登,见到另一番天地。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就像天然形成的台阶一般,脚下绝不会打滑;没有树根作梯级的地方就开凿山崖做梯级,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台阶。到阑天门的山路最为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山路的尽处上面横放着一块铁板作为进出的门,若一人拿着长矛守卫,那么连一只鸟也飞不过去。山上的楼台庙宇很坚固,又很宽敞,开凿山崖形成沟渠,把泉水引到寺庙的厨房,十分巧妙。有佛塔建在悬崖之下,悬崖像高高张开的布覆盖着它。佛塔的前面群山环抱,就像是各国的诸侯拿着文书来朝见,夹杂的山岭有像巨大的水牛或丑陋的犀牛的,有像牦牛或人影的,有像鹞鹰张开两翅或蛮人在舞蹈的。
余宿静观楼。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1)不断。池多文鱼(2)在泳游。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晚上,我借宿在静观楼,山高千丈,紧挨着窗户,似乎压迫着人的魂魄,连梦中也觉得沉重。山的中部凹陷进去好几丈,泉水如珠子般悬空滴落,躺在床上终夜听着泉水叮咚的声音连绵不断。山涧有很多身上有着美丽花纹的鱼儿在游动。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倘用郑康成(2)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1)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功也。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第二天,我沿着原来的路下山,就像在温习功课,更加觉得很有滋味。站在高处眺望自己上山的路,从江口到这里,山路就像龙蛇蚯蚓那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无穷无尽,大约有一百里那么远。如果用郑康成虚空鸟道的说法,拉成直线行走,那么从五马峰到丹霞,一会儿就可到达。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宛转就不是好文章。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下山。
僧问丹霞较罗浮(1)何如,余曰:罗浮(1)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2)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3)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4)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5)。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6)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僧人问我,丹霞山与罗浮山比较怎么样呢?我说:罗浮山的风景分散,找到一处美景的快乐也抵不上付出的辛劳,丹霞山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出了。僧人又问我:丹霞山上没有古碑又怎么解释呢?我说:雁荡山从南宋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唐代文人的题跋;黄山从明代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宋代文人的题跋;丹霞山是从我们这个朝代初期才开发的,所以并没有明代的碑刻。从大禹到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大概有四千多年了,名山大川,还有混沌而没有被开辟的,像黄河的源头,到元代才被探访到,这就是证明。然而从这点来看,山尚且如此,就更可以明白先贤圣人们的学说是无限广阔的。如果因为前代的学者们偶然遗漏了一些解释,就因此想小心谨慎地禁锢后来的学者,不让他们再增加一点新的观点,这真是浅薄而荒谬啊,大概不应该这样吧。
小提示:袁枚《游丹霞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游丹霞记》是清代作家袁枚创作的游记。丹霞即丹霞山,在今广东省仁化县。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暮春,袁枚到广东去看望任肇庆知府的弟弟袁树,专程去游览了仁化的丹霞山,写了这篇游记。
相关诗词
-
牡丹芳
...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红...
-
游紫霄宫七言八句
水洗尘埃道味尝,甘于名利相相忘。心怀天洞丹霞客,各诵三清紫府章。早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日高公子还相觅,见得山中好酒浆。
-
且游
手里一杯满,心中百事休。春应唯仰醉,老更不禁愁。弄水回船尾,寻花信马头。眼看筋力减,游得且须游。
-
游黄山记
...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
-
蓬岛烟霞图赠罗定直
丹青谁弄烟霞笔,题赠湖西公子行。携过罗浮莫开看,罗浮怕有异人争。
-
柳梢青·记游
障羞罗扇,花时犹记,这边曾见。曲录栏杆,玲珑窗户,也都寻遍。两峰依旧青青,但不比,眉梢平远。第一难忘,重来崔护,去年人面。
-
秋日游栖霞庵
乘兴入孤村,神凝秋水间。菊开嫌径小,荷尽觉池宽。林影悬崖屋,钟声何处山。清游殊未倦,初月照松关。
-
游黄华山
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濯青芙蓉。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
游丰湖·其三
...中,蒸甑热毒注。密如营窠蜂,困似涸辙鲋。走雷转肠鸣,渴水乞沫呴。谁能出尘世,一脱束缚苦?回头望此湖,万顷迷烟雾。梦魂时一游,且记湖边路。
-
游虞山记
...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