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苏轼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金山楼观何眈眈,撞钟击鼓闻淮南。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作品简介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篇首极言金山楼观壮伟深沉,钟鼓声响亮清远,以见僧徒之众、香火之盛,并用此对比写出焦山的清静冷落。诗人对那些不愿前往冷寂焦山的同游者,进行了隐约的嘲讽,实际上也就是对名利场中俗子的鄙视。然后他又以自傲的口吻写到诗人以穷薄之命不畏江潭之险,独自遨游,饮酒歌啸的超然之乐。又写到焦山老僧惊见客至,迎笑交谈得知竟是同乡,于是诗人在观赏山水景色之外,得到了他乡遇故人的分外之乐。老僧简朴宁静的生活,引起了诗人对山林的向往。他慨叹自身不能见容于朝廷,刚直的生性也很难适应险恶的官场,因此在篇末表露出想要辞官归隐的意愿。全诗于纪游中多抒感慨,语言自然流利。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拭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主动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欣赏了金山美景而作此诗,从诗篇内容即可见其与《游金山寺》为同时之作。

  • 赏析

一、二两句略写游金山寺之情形。“金山楼观何耽耽”,金山楼寺耽耽而立,突兀江中,“中泠南畔石盘沱”(《游金山寺》)者是也。“撞钟击鼓闻淮南”,写寺院晨钟暮鼓,其声远播淮南之地,此二句,总写金山形制规模之盛。金山言毕,笔锋转入与之对峙之焦山。“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与金山之崇阁险石,洪钟大鼓相比,焦山仅有落落修竹,寂寂寺僧。“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

展开全部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