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记
〔明〕
浮图(1)文瑛(2)居大云庵(3),环水,即苏子美(4)沧浪亭之地也。亟(5)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余曰:昔吴越(1)有国时(2),广陵王(3)镇吴中(4),治南园(5)于子城(6)之西南;其外戚(7)孙承祐(8),亦治园于其偏。迨(9)淮海纳土(10),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11)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12),复(13)子美之构(14)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夫古今之变,朝市(1)改易(2)。尝登姑苏之台(3),望五湖(4)之渺茫(5),群山之苍翠,太伯(6)、虞仲(7)之所建,阖闾(8)、夫差(9)之所争,子胥(10)、种、蠡(11)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12)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13)。诸子姻戚(14),乘时(15)奢僭(16),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17)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18)者,则有在(19)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20)游(21),呼之为沧浪僧云。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小提示:归有光《沧浪亭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沧浪亭记》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作者应佛徒文瑛的请求而写的一篇专记。全文以不到三百字的篇幅,记述了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并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感慨,表现了自己对名利等的淡泊胸怀。
- 作品出处震川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明代
创作背景
《沧浪亭记》这篇文章的具体写作时间已难于确考,从行文口气判断,大约写于归有光四五十岁之间,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间。沧浪亭在今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是江南现存最久的古园林之一。在宋庆历年间,文学家苏舜钦因贬官来苏州,临水筑亭,名之曰“沧浪”,并写有一篇《沧浪亭记》。至明嘉靖间,有僧人文瑛来此重建沧浪亭,并求归有光写文作记,于是有了这篇散文。
相关诗词
-
沧浪亭
昔闻沧浪亭,未濯沧浪水。先贤眇遗迹,壮观一何侈。飞桥跨木末,巨浸折胡垒。糟床行万瓮,缭墙周数里。废兴固在天,庶用观物理。缅怀嘉祐世,周道平如...
-
和宋既庭顾茂伦刘西翰沈石均沧浪亭诗
烟外吴山数点青,寒波渺渺抱空亭。国门尚奉将军令,海徼方高处士星。岂悔邹枚惟作赋,何妨申伏且专经。临岐不作杨朱泣,渔父《沧浪曲》可听。
-
游沧浪亭
沧浪亭院古云林,一水湾环一境深。步步引人能入胜,迢迢失路竟难寻。花天月地增幽兴,舞馆歌楼豁素襟。萧寺园亭几更变,游馀思古更伤今。
-
沧浪亭
苏公昔在宋盛时,文采才名动天地。暮年筑居向沧浪,草圣相传世尤贵。积书为林墨为池,长歌散发鬓如丝。风流百岁不泯灭,及此士论无磷淄。忆昔尝为吴下客,刺船携酒访陈迹。却思重...
-
均州王守招游沧浪亭
混混复磷磷,孤亭水石滨。浊时因潦汩,清处见天真。旅望凭高尽,渔歌入兴新。祇疑浴波鸟,犹是濯缨人。
-
独游沧浪亭
如此亭台竟寂寥,咏歌人去鹤难招。小桥流水门双板,夕照西风柳万条。千古知公轻谪宦,十年老我尚吹箫。东阳旧馆苍凉甚,衰草寒烟一例消。
-
沧浪亭
佳憩高秋得,孤亭曲径通。唤人空鸟语,照眼自霜丛。古寺寒烟里,遥山夕照中。缅怀苏长史,明月与清风。
-
沧浪亭
沧浪之歌因屈平,子美为立沧浪亭。亭中学士逐日醉,泽畔大夫千古醒。醉醒今古彼自异,苏诗不愧离骚经。
-
同朱古微侍郎刘伯崇殿撰郑菽问中翰胡右皆观察集沧浪亭·其一
六一吟残世已遥,孤亭寂寂草萧萧。秋随天上卿云到,人共山中旧雨招。拨藓细寻墙角字,惜花深立藕边桥。他年谁作沧浪长,词客风流问六朝。
-
沧浪亭
寄迹沧浪亦偶然,苏公名与此亭传。清风明月原无价,破费当初四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