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记

归有光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浮图(1)文瑛(2)居大云(3),环水,即苏子美(4)沧浪亭之地也。(5)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余曰:昔吴越(1)有国时(2)广陵王(3)吴中(4)治南园(5)子城(6)之西南;其外戚(7)孙承祐(8),亦治园于其偏。(9)淮海纳土(10),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11)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12)(13)子美之(14)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夫古今之变,朝市(1)改易(2)。尝登姑苏之台(3),望五湖(4)渺茫(5),群山之苍翠,太伯(6)虞仲(7)之所建,阖闾(8)夫差(9)之所争,子胥(10)种、蠡(11)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12)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13)。诸子姻戚(14)乘时(15)奢僭(16),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17)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18)者,则有在(19)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20)(21),呼之为沧浪僧云。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小提示:归有光《沧浪亭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沧浪亭记》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作者应佛徒文瑛的请求而写的一篇专记。全文以不到三百字的篇幅,记述了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并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感慨,表现了自己对名利等的淡泊胸怀。

创作背景

《沧浪亭记》这篇文章的具体写作时间已难于确考,从行文口气判断,大约写于归有光四五十岁之间,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间。沧浪亭在今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是江南现存最久的古园林之一。在宋庆历年间,文学家苏舜钦因贬官来苏州,临水筑亭,名之曰“沧浪”,并写有一篇《沧浪亭记》。至明嘉靖间,有僧人文瑛来此重建沧浪亭,并求归有光写文作记,于是有了这篇散文。

归有光

归有光

明代中期散文家、官员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自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后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著有《震川先生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