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师鲁墓志铭
〔宋〕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是河南人,他姓尹名叫洙。可是天下的士人不管认不认识他都管他叫师鲁,他的名声很为当代人重视。那些深知师鲁的人,有的人崇拜的是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人看重的是他看问题很独到,有的人赞美的是他的才能。论及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的是祸福喜悲他身上都有古代君子的风度,然而那些称颂师鲁的人却不一定知道这些东西。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写文章,语言简洁而有章法。他博学多识,论古及今无所不通,他很擅长《春秋》。当他和别人谈论时,对于正确的就给予肯定,错误的就给予批判,一定要把道理讲明白才停止,从不盲目听从别人所说的,而且没有几个人能超过他。不论遇上什么事情,他都能敢作敢当,这也是他受到世人称道的缘由,也是遭到某些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才会穷困潦倒而终。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举书判拔萃,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师鲁虽用怀敏辟,而尤为经略使韩公所深知。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坐城水洛与边臣略异议,徙知晋州。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很年轻的时候就考中进士,担任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后来调任为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喜爱他的才能举荐他,皇帝召见面试后,任命他担任馆阁校勘,后来又任命他做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遭到贬谪,调任饶州,谏官、御史都不想为他说话,求情。师鲁却毅然上书,说范仲淹和他曾经是师友,希望一块接受贬谪。于是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后来又调到唐州。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等到守孝期满,他又恢复做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趟元吴造反,陕西一带战争风起云涌,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请求让师鲁担任经略判官。师鲁见解敏锐,尤其为经略便韩公所赏识,在好水这个地方大家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到了秦州做知州,师鲁被贬谪到濠州做通判。很长时间之后,韩公上奏朝廷,师鲁随后调到秦州做通判。后来又调到泾州担任知州,在渭州担任知州,同时还兼任泾源路经略部署的官职。他因在水洛时与边将意见不合,又被调往晋州任职,后又到潞州任知州,在政务上他广施仁爱之心,潞州人到现在还念他的好。后来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论议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师鲁在国家安定的时候对军事情有独钟,他的《叙燕》、《息戍》两篇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气。师鲁的议论非常精密,对子军事也了解得很详细。他很看重军事备战的重要性,论述了作战、守卫的成败的要义,这些在当时是很有价值的。他还想训练土兵让他们来代替戍守的士卒,用这种方式减少边境的开支,把这作为抵御外敌的长远计策,可是没有被采纳。等到元吴臣服,西部的边防士兵的戒备被解除了,师鲁也离职了,他的言论触及了权臣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啊。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在最初的时候,师鲁调任渭州,有不听他管理违规乱法的官吏,他想按军法处置他们,但是没有实现。这件事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说他挪用公款借给部下,师鲁遭到贬职,做崇信军节度服使,后来又调任监管均州酒税。后来他病了,没有药物可以治病,就被抬到南阳求医。等到他好了,靠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丝毫没有疼爱的表现,和宾客谈话始终不涉及自己的私事。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师鲁娶张氏,某县君固。有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知名,前一岁卒。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丧其父,又丧其兄。有子四人,连丧其三。女一适人固,亦卒。而其身终以贬死。一子三岁,四女未嫁,家无余资,客其丧于南阳不能归。平生故人无远迩皆往赙之,然后妻子得以其柩归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先茔之次。
师鲁的妻子张氏是某县县君,他的兄长尹源,字子渐,也以文学而出名,比他早一年去世。师鲁在这几十年间,三次被贬官,先是死了父亲,后来又死了兄长。他的四个儿子,也连着死了三个。一个女儿嫁人了,现在也已死了。他自己也因为被贬而去世。还有一个儿子才三岁,有四个女儿未出嫁,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死在南阳没办法返回故乡。以前的朋友不管路途的远近都拿出钱来帮忙处理他的后事,这样其妻子才能将他的灵柩送回河南。某年某月某日,将他葬在先人的坟墓旁边。
余与师鲁兄弟交,尝铭其父之墓矣固,故不复次其世家焉钞。铭曰: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
我与师鲁称兄道弟,也曾给他父亲写墓志铭,因此他的墓志铭我也代写了。铭曰:墓藏得很深,也很牢固,石头也许会朽烂,但铭不会被淹灭。
小提示: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尹师鲁墓志铭》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为好友尹师鲁所作的墓志铭。作者分别写尹师鲁的志节、文章、历官、论兵才略、贬官病卒,最后写石碑可以腐朽,而其功绩不朽。从而颂扬他的文学、议论和才能,着重赞颂他的忠义节操。全文感情真挚,文字凝练含蓄,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尹师鲁墓志铭》作于庆历八年(1048年),即尹师鲁去世的第二年,当时作者由滁州调任扬州知州。尹师鲁是作者亲如手足的朋友,他被诬告贬官气愤而死,作者十分悲痛,于是精心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相关诗词
-
使者自随州来知尹师鲁寓止僧舍语其处物景甚详因作诗以寄焉
驿使话汉东,故人迁谪处。
-
闻尹师鲁赴泾州幕
胡骑犯边来,汉兵皆死战。昨闻卫将军,贤俊多所荐。知君虑不浅,求对未央殿。天子喜有言,轺车因召见。筹画当冕旒,袍鱼赐银茜。曰臣岂身谋,而邀陛下眷。青衫出二崤,白马如飞电。关山冒风露,儿女泣霜霰。军客壮士多,剑艺匹夫炫。贾谊非俗儒,慎无轻寡变。
-
尹师鲁治第伐樗
伊人利营构,思欲新其居。
-
哭尹师鲁
谪死古来有,无如君甚冤。
-
闻尹师鲁谪富水
朝见谏臣逐,暮章从谪官。
-
哭尹师鲁
众人生死如尘泥,一贤废死千载悲。
-
大燕故程府君墓志铭
君讳思泰,其先广平郡人也。昔远祖官于魏朝,遂为邺人也。祖、父基并晦迹韬光之士也。君禀坤和之气,挺岐嶷之姿。少小而儒,行薬;身成而沐道浴义,而能高尚不仕。琴觞通时,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春秋六十有七,以圣武二年四月廿□日终于私第。夫人胡氏,六行夙彰,三从早着。事舅姑而婉顺,处夫子而坚明。为母则贤,为妇则孝,虽鸿妻班女未可同年而语焉。岂其风树难停,尺波易往。千寻玉树,俄閟于九泉;邕邕令仪,具沈于逝水。春秋六十有二,以圣武二年五月十六日终于寝室。即以天成元年嵗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迁葬于邺县西南八里平原,礼也。...
-
定山许撰一峰墓志东白许墓表久不见示·其一
先生老去铭当出,东白人来表可闻。却爱大流山上月,清光先到一峰坟。
-
乙亥二月还钱塘书怀寄刘师鲁
黑头时与王孙别,春草又青天一涯。贫甚冯驩犹有铗,归来丁令已无家。葑田湖窄残舟少,墓道山荒剩屋斜。还忆菌巢书数卷,雪麋应护手栽花。
-
次刘师鲁韵
...上,河水亦南流。携锄理荒圃,吾疾日已瘳。飞雁至江浒,北风天始凉。是时禾黍登,斯人亦少康。皇天降厚德,胡为私一方。燕赵及齐鲁,人饥或相戕。奈何有积廪,如陵复如冈。生非肉食者,此忧心甚长。亟谋树皋壤,剪茅覆小堂。我志亦易丰,岁祀有特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