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燕子楼诗》是张仲素和白居易两位诗人唱和的两组诗,各三首。燕子楼的故事及两人作诗的缘由,见于白居易诗的小序。其文云:“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馀,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余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尔去,尔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郎张仲素绘之访余,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绘之从事武宁军(唐代地方军区之一,治徐州)。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役,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馀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余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张尚书名愔,名臣张建封之子,或曰尚书为建封,谬也。白居易任校书郎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到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而张建封殁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且张愔曾任武宁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最后征为兵部尚书,没有到任就死了,与诗序合。再则张仲素原唱三篇,都是托为盼盼的口吻而写的,有的记载又因而误认为是盼盼所作。这都是应当首先加以辩正的。 张仲素的第二首《燕子楼诗》写盼盼抚今追昔,怀念张愔,哀怜自己。起句是张愔墓前景色。北邙山是汉、唐时代洛阳著名的坟场,张愔“归葬东洛”,墓地就在那里。北邙松柏,为惨雾愁烟重重封锁,乃是盼盼想象中的景象。所以次句接写盼盼在燕子楼中沉寂地思念的情形。“思悄然”,也就是她心里的“锁愁烟”。情绪不好,无往而非凄凉黯淡。所以出现在她幻想之中的墓地,也就不可能是为丽日和风所煦拂,只能是被惨雾愁烟所笼罩了。 古时皇帝对大臣表示宠信,特许剑履上殿,故剑履为大臣的代词。后二句是说:自从张愔死后,她再也没有心绪歌舞,歌声云散,舞袖香销,已经转眼十年了(张愔死于元和元年,据以推算,其诗当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说她“善歌舞,雅多风态”,比之为“风袅牡丹花”,可见她去伺候其他贵人,是不愁没有出路的。然而她却毫无此念,忠于自己的爱情,无怪当时的张仲素、白居易乃至后代的苏轼等都对她很同情并写诗加以颂扬了。(《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是苏词中名篇之一。) 张仲素和白居易两组《燕子楼诗》,遵循了最严格的唱和方式。诗的题材主题相同,诗体相同,和诗用韵与唱诗又为同一韵部,连押韵各字的先后次序也相同,既是和韵又是次韵。唱和之作,最主要的是在内容上要彼此相应。张仲素的原唱,是代盼盼抒发她“念旧爱而不嫁”的生活和感情的,白居易的继和则是抒发了他对于盼盼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同情和爱重以及对于今昔盛衰的感叹。一唱一和,处理得非常恰当。当然,内容彼此相应,并不是说要亦步亦趋,使和诗成为唱诗的复制品和摹拟物,而要能同中见异,若即若离。从这一角度讲,白居易的和诗艺术上的难度就更高一些。总的说来,这两组诗如两军对垒,工力悉敌,表现了两位诗人精湛的艺术技巧,是唱和诗中的佳作。
相关诗词
-
《和廖守岳阳楼韵三首·其二》拼音版
蛟螭旗尾拥楼头,偃仰胡床护一州。水阔三江成汇泽,风高六月有清秋。长吟不减白蘋句,坐啸能分黄屋忧。凭槛可穷千里目,角声呜轧楚帆收。
-
《方漕躬明挽诗三首·其二》拼音版
吴蜀蜂腰势,荆襄控上游。群公无远虑,天子有深忧。此事须成算,何人更熟筹。黄图三辅近,北望不禁愁。
-
《吴赞府挽诗三首·其二》拼音版
百代龙川子,风流见外孙。馀生唯白帽,旧业自青门。浩荡期千载,苍茫哭九原。仙华云缥缈,愁绝刻舟痕。
-
《福州杂诗三首·其二》拼音版
海隅霜熟蛎房肥,狮子桥东望翠微。安得建阳一斗酒,少随甘旨到柴扉。
-
《答何劭诗三首·其二》拼音版
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群生。明暗信异姿,静躁亦殊形。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虚恬窃所好,文学少所经。忝荷既过任,白日已西倾。道长苦智短,责重困才轻。周任有遗规,其言明且清。负乘为我戒,夕惕坐自惊。是用感嘉贶,写心出中诚。发篇虽温丽,无乃违其情。
-
《五言诗三首·其二》拼音版
修夜家无为。独步光庭侧。仰首看天衢。流光曜八极。抚心悼季世。遥念大道逼。飘飘当路士。悠悠进自棘。得失自己来。荣辱相蚕食。朱紫虽玄黄。太素贵无色。渊淡体至道。色化同消息。
-
《鲁国太夫人杨氏挽诗三首·其二》拼音版
白云终日望,方喜见庭闱。鼎食三牲养,貂冠五彩衣。回班仪未举,反哭事俄非。寂寞苕溪路,安舆去不归。
-
《张道宗比部挽诗三首·其二》拼音版
见说关西讣,危肠已似刀。抚膺成一恸,复魄遂三号。旧馆州名桂,新居里曰蒿。九泉休负恨,兰玉满儿曹。
-
《和诸家烟雨楼诗十首·其二》拼音版
拍浮载酒昔经过,楼阁冥蒙出素波。槜李古城无限冷,平江暮色不胜多。隔溪鸡大藏红树,近水凫鹥?绿莎。豪客相欢须尽醉,碧筒争折跳珠荷。
-
《送虞丞相孙运干诗三首·其二》拼音版
尚象子生子,高风新又新。昔看三桧戏,今见一槐春。父祖有家法,典型如老人。傍观应自肯,自肯乃方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