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悲秋》是宋代诗人黄公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交待了规定情境:秋天、黄昏、登高远望;颔联写登高远望大景,征帆历历,平芜萋萋;颈联写近处小景,山鸟啁啾,井梧瑟瑟,将人之情注入景物中,颇动人;末联收束上文,点明题旨,写出胸中高情大志。全诗托景抒情,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出来,寓悲壮于闲淡之中,耐人咀嚼,引人涵咏寻味。
- 作品出处知稼翁集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文学韵律押[支]韵
- 创作年代南宋
创作背景
黄公度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始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当时的台谏官(御史的别称)已成为秦松排斥异己的工具,只要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讳”,无不争先揭发邀功。《悲秋》这首诗作年无考,但应为作者关切时事,委婉曲折地表示出对秦松推行投降政策的不满而作。
相关诗词
-
《秋夕》拼音版
春恨复秋悲,秋悲难到时。每逢明月夜,长起故山思。巷僻行吟远,蛩多独卧迟。溪僧与樵客,动别十年期。
-
《鹧鸪天·深秋悲感》拼音版
亭树萧萧生暮凉。安排清梦到胡床。楚山楚水秋江外,江北江南客恨长。蘋渚冷,橘汀黄。断魂残梦更斜阳。欲将此日悲秋泪,洒向江天哭楚狂。
-
《和卢可庵悲秋十首·其四》拼音版
秋风来木末,忽忽吹晚晴。木落雁南归,呖呖多悲声。少壮老复至,岁月方遄奔。我欲歌秋风,愁听箫鼓鸣。
-
《感秋五首·其二》拼音版
盥漱已云毕,危坐正冠衣。揽镜忽见我,不识我为谁。自倚身尚强,不悟年已衰。举头视嘉木,向人惨无姿。我欲诉渠老,渠乃怀秋悲。木悲不解饮,瑟瑟声怨咨。我且呼曲生,细细斟酌之。我醉不知我,更知春秋为。
-
《新秋晚酌》拼音版
胡床东乡坐,秋风忽凄其。老夫衰病骨,急令闭东扉。西扉亦半掩,压风作东吹。何必风及我,风入凉自驰。晚蝉见谁说,我饮渠便知。飞从何方来,径集庭树枝。三叹复九咏,话尽新秋悲。我老悲已忘,汝语复为谁。老乌啼一声,不知蝉所之。
-
《寄题泰和萧伯玉春浮园十四咏·其十二·秋声阁》拼音版
东风看酒汜,落叶使人悲。不是悲秋士,秋声那得知。
-
《莫悲秋》拼音版
伤春非贞女,悲秋非烈士。时运自循环,我心如止水。剥固复之机,荣乃悴之始。未识天地妙,胡为浪悲喜。鴳蓬或数仞,鹏海或万里。大小何必齐,蒙庄未穷理。
-
《悲秋·其一》拼音版
年年吟叹到悲秋,心语因循竟未酬。日似宝珠轻易掷,道如沧海等閒求。爱憎衮衮风千变,今古茫茫貉一丘。老子自怜深兴近,谯将双眼上南楼。
-
《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拼音版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初见雁,已闻砧。绮罗丛里胜登临。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
-
《一剪梅·秋雨感悲》拼音版
霁霭迷空晓未收,羁馆残灯,永夜悲秋。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睡又不成梦又休,多愁多病,当甚风流。真情一点苦萦人,才下眉尖,恰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