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东光》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此诗主要写的是汉朝出征南越的士兵对道理艰险、早起行军的怨愤之情,反映了当时军人的厌战情绪。全诗语调沉重悲凉,简朴明晰的口语本色,具有民歌晓畅而又含蓄的特色。
- 作品出处乐府诗集
- 文学体裁古风
- 创作年代两汉
创作背景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据有今广东一带的南越国相吕嘉作乱,杀害国王、太后及汉朝使者。汉武帝派路博德、杨仆等人率兵从今湖南、江西等地出兵讨伐,又派南越降人甲为下濑将军,带领罪犯组成的军队进攻苍梧(今广西梧州)。梧州地方潮湿,多瘴气,出征士兵多有不满。朱乾《乐府正义》卷五:“汉武以元鼎五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击南越,下濑将军甲下仓梧,于时列侯以百数,皆莫求从军击越,至以酎金夺爵者百有六人。卜式上书请往,爵关内侯,而天下莫应,则其时之民之不欲可知也。虽有九郡之置,而孤人之子,寡人之妻,穷兵远方,籍此无用之地,亦独何哉!此诗所谓仓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也。”
汉武帝前期外开疆域,内兴功利,轰轰烈烈地折腾了几十年,搞得“天下虚耗,人复相食”(《汉书·食货志上》)。元鼎五年(前112年)是武帝在位的第三十个年头,正在“武皇开边意未已”的兴头上。不过这次征越倒不是“侵略战争”。据《汉书·武帝纪》,是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反,杀汉使者及其王、王太后”,而且此前“粤(南越)欲与汉用船战逐”,武帝也造作战船,做了准备。南越内部政变,祸及汉使,自是武帝大肆进击的机会。但六年前第三次大击匈奴,损失严重;元鼎三年(前114年)山东又遭灾“方二三千里”。发兵南越的同时还西击侵边的羌人。臣民疲于军役,武帝以关内侯的高爵和重赏,也刺激不了臣子的热情。至于被迫上前线的战士和犯人,怨苦就更大了。这首诗就是这种怨愤之情的反映。
相关诗词
-
《同冯殿讲琢吾夜过东邻魏光禄见泉二首·其二》拼音版
旧好应无厌,新知亦已欢。衔杯迟月上,挥麈惜灯残。世态閒堪见,浮踪拙自安。所欣东壁影,时近夜光寒。
-
《东郊春兴》拼音版
大块文章点缀工,十分春色海东东。晴光烘著閒花草,遮莫争娇绿与红。
-
《拟沈休文宿东园》拼音版
苍茫度高冈,乱石堆成路。蔼蔼白云封,崎岖难信步。未至东园东,歧路常纡互。景仄门长关,斋幽扃如故。灶冷矗炊烟,檐低滴清露。林鸟声交呼,丛萤辉相顾。谷飙叩虚牝,山月飞寒兔。夜琴调清弦,夕砧捣秋素。馀寒造众色,气象换朝暮。何计驻流光,西山须一度。
-
《定海李挥使东溟一览卷》拼音版
李侯落落千人雄,指挥战舰横雕弓。倭奴敛迹向沙岛,不敢出没鲸涛中。新楼拔地几百尺,倚徙下见冯夷宫。掀髯长啸动林木,胜览直尽东溟东。晴光荡潏开鸿濛,旭日正上扶桑红。亭台隐显蜃气灭,斥堠远近蛮烟空。青山遥遥断海口,横天独鹗乘秋风。时呼一斗霹雳酎,浇此百岁...
-
《登玉泉山定光塔》拼音版
雁堵林巅耸七层,极高明乃称吟凭。一年曾是几回到,新爽何妨历与登。东沼练光盈岸拍,西山黛色列峰凝。八窗纳岂生分别,藉悟如来最上乘。
-
《送金砚江赴东光文学》拼音版
金子吾邦秀,名驰巳廿春。珠光虽不掩,鹏翼未全伸。少试魁伦辈,雄名耸搢绅。昭昭视霄汉,落落且风尘。幸不名称浊,宁嫌廪禄贫。汉廷重文学,鲁士籍陶钧。畿甸声闻近,清衔乐事真。弦歌依日月,梦寐切星辰。业绍毛公远,儒宗董子醇。应无题凤客,会有问奇人。莫易羁怀动,须教意气振。天宁终困士,世亦自儒珍。弹剑思畴昔,持杯怅此晨。勉旃身未老,终拟树嶙峋。
-
《送龙光庭赴都》拼音版
帝城此去人千里,马上题诗记旧游。官酒满传鹦鹉盏,宫花飞点鹔鹴裘。星回东壁文光动,日丽中天王气浮。礼乐百年多述作,才贤深足应旁求。
-
《赴广东过东平马上因简萧九鼎》拼音版
奉命南来十二程,风光感目不胜情。几家桑梓编新户,何处松楸蔽旧茔。问俗独怜今日异,留田敢废后人耕。相逢莫道悠悠者,牧守如今是弟兄。
-
《初入东湖谒契如和尚·其三》拼音版
万象森罗一鉴中,化城今在莞城东。波光倒插千峰影,暑气潜消五月风。翠竹晚凉丹荔熟,白莲朝映槿花红。罗浮咫尺家山近,细把程途问主翁。
-
《题凤埕八景·其一·东环金石景》拼音版
顾瞻日出冈之东,赤光电烁涵金红。谁致赭糖同粪土,天教瓜子作崆峒。秋阳烁以真陶冶,涨海陶成卧紫龙。百鍊归来未昏黑,还须坡老辟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