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 作品出处苏轼诗集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1064年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相关诗词
-
《和外子留别南安士绅原韵二首·其一》拼音版
十年京国荷传薪,初领河阳一县春。治谱当年能继志,循声此日果超伦。幸留棠荫称廉吏,好课楹书启后人。柳色青青无限意,骊歌竞唱惜抽身。
-
《和谹父留别·其二》拼音版
卧鼓开亭障,斯人久晏然。宣王思采芑,羊祜保新边。妙手传干叶,鳌头控六连。使君双眼阔,塞草不供怜。
-
《迈陂塘·和伯平留别原韵》拼音版
又匆匆,片帆南浦,凉云来劝秋去。元龙气自吞湖海,落笔也多悽绪。愁四顾。抵漆室哀吟,掩泣情如诉。临歧袂举。愿一日双鸿,风传雨送,赓和共吴楚。江关梦,庾信愁深待语。天涯能几亲故。斜阳万顷秋潮急,波影荡无重数。孤絮舞。怕招隐,无山空念淮南赋。田园路阻。...
-
《袁洁珊参议金铠用京惊韵见赠次和兼以留别》拼音版
倾盖题襟忆旧京,十年世事剧堪惊。笺诗不尽沿高密,论道端宜直迩英。万态浮云殊善幻,一心白水未渝盟。望衡两月经过数,何限关山别后情。
-
《董宰见和用韵留别》拼音版
谩辱君相送,我行非壮图。客程来又去,人事久如初。句淡僧能和,泉灵旱不枯。升高莫怨险,世路尔能锄。
-
《和殿卿留别韵》拼音版
凉风落叶大河滨,送远伤魂似暮春。梁苑题诗为上客,嵩山扶杖待幽人。铜驼一别衣冠盛,金马重逢世事新。君去曳裾还得计,滞留俱是叹缁尘。
-
《和汤倅留别》拼音版
官冷门前可设罗,高轩多谢肯相过。别离渐近那堪说,觞咏从今莫厌多。风月平分聊尔耳,云霄咫尺奈君何。汉庭行且迎枚乘,南浦从教恨绿波。
-
《和外子留别南安士绅原韵二首·其二》拼音版
书剑飘零惯别离,故园梅鹤未追随。江乡景物催归棹,闽海行藏感弈棋。载道讴驮传惠政,全家儿女盼归期。莫言五月匆匆甚,德泽长留去后思。
-
《留别樊淑鲁饷部用韵》拼音版
十年无复听和鸾,小草殊多此一端。曾羡陶潜能解绶,敢言贡禹爱弹冠。天高北阙风云远,地迥西溪雨雪安。强起不知缘底事,马头秋色正馀寒。
-
《留别吴鹿友中丞·其一》拼音版
自是英雄别,那禁倍黯然。云霄空道路,天地正风烟。落日干戈外,孤城鼓角边。此时分手去,不独怅离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