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秣陵吊古

屈大均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萧条如此,更何须,苦忆江南佳丽。花柳何曾迷六代,只为春光能醉。玉笛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秦淮波浅,忍含如许清泪。

任尔燕子无情,飞归旧国,又怎忘兴替。虎踞龙蟠那得久,莫又苍苍王气。灵谷梅花,蒋山松树,未识何年岁。石人犹在,问君多少能记。

作品简介

《念奴娇·秣陵吊古》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极写故都萧条清冷、面目全非的现状,以宣泄词人的满怀悲怆;词的下片,借助历史故实与自然物象,进一步抒写系念故国的哀思,最末五句以自然物反村社会变迁,寄寓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无穷哀感。整首词意境壮阔浑融,感慨激越悲楚,情感真挚深沉。笔调雄奇,思力深透。景、情、议论融合一炉,蕴藉隽永,余味盎然。

创作背景

清顺治七年(1650),21岁的岭南才子屈大均因抗清复明的活动失败,为避祸而入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六年以后(1656),他以僧人的身份初次离粤北游。清顺治十六年(1659),屈大均北游暂居于南京,这首词当作于此时。

  • 赏析

词的上片以“萧条如此,更何须、苦忆江南佳丽”开篇,第一句即为全词定了基调。屈大均写此词时,已是顺治十六年(1659),至此仍是一片荒疏景象,足见清初对金陵破坏之严重。所以他接着说不必再去苦苦回忆金陵当年。下面再承接两句:“花柳何曾迷六代,只为春光能醉。”即是说,不必去怨花恨柳了,他们并不能使人迷恋沉醉,而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六朝的灭亡,主要来自它内在的原因。继而...

展开全部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知名学者诗人

屈大均(1629—1696),初名绍隆,字介子,广东番禺人,明代秀才。清兵入广州时,曾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削发为僧,名今种,字一灵。中年还俗,更名大均,字翁山。其诗才气横溢,多浪漫色彩,但也不乏慷慨之气,常反映人民的疾苦。长于山林边塞内容,尤擅长五言近体诗,为“岭南三大家”之一。著有《翁山诗外》《道援堂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