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金亭示同游诸君

元好问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突兀已过余陂陀。

我从汾晋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济源盘谷非不佳,烟景独觉苏门多。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万古留山阿。

觱拂泺水源,奫沦晋溪波。

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

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

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

我来适与风雨会,世界三日漫兜罗。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峩峩。

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

山阳十月未摇落,翠蕤云旓相荡摩。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娑。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杀孙公和。

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

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

元子乐矣君其歌。

作品简介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杂言古风。该诗写涌金亭的景色。诗人先渲染出太行山的磅礴雄伟作为背景,兼以丰富的想象、起伏的层次和生动的刻画,写出涌金亭的神奇色彩,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诗的后半部分,语调突然从高亢转入低沉。诗人目睹金朝在蒙古军队攻击下节节败退,心中忧闷,却自感无力为国分忧,只有借醉酒狂歌消愁。全诗感情沉痛,意韵深幽。

创作背景

诗人寓居河南登封等地十八年(1216—1233)竟然没有去过苏门山,直到蒙古定宗贵由二年(1247)秋冬之际才得一游。诗人游苏门山时,距金亡十三年时间,蒙古早已统一了北方,但是一方面蒙古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另一方面又对南宋连年作战,给人民生活带来痛苦。面对这样的局势,即使游览着苏门山美景,诗人也不免忧国忧民,于是写下《涌金亭示同游诸君》这首诗。

  • 赏析

从诗的开头到“烟景独觉苏门多”共八句,诗人以此来的行踪为线索,叙述路途所历,点出苏门山的地理位置,百门泉的景致之胜。诗一开始写太行山之高,突兀而来。又把它比为一只巨鳌,描述了太行山由东而西的突兀峰岭和由此而南的渐缓山势。诗人该处是直接借巨鳌以状山势的突兀高耸,给人一种涌动的感觉。但从山岭而下,山势越来越缓,比及苏门山,已是山之余脉,北负太行,南临平原了。诗...

展开全部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