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句写黄州的环境,次句写黄州的地理位置,是个人抒情。三、四句写决定终老黄州,三句言终老的物质准备,四句言朝廷官制上的更革,为自己的终老创造了政治条件。五、六句承“终老计”,谓对终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末二句继续表达上二句没有表达完的意思:作者希望每年的正月二十日,梅花再度开放。这里说的梅花再开,也隐隐约约地包含了希望朝廷起用的意思。全诗以温雅含蓄的笔调写政治失意之悲,愈觉感情沉厚。
- 作品出处苏东坡全集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1083年1月20日
创作背景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这首诗作于1083年(元丰六年),此时苏轼在黄州。苏轼在1081年(元丰四年),作《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1082年(元丰五年),作《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这年作此诗,仍用前韵,称“复出东门”,指上一次正月二十日出东门寻春,这年再出东门寻春,在寻春里有希望朝廷再起用他的含意。
相关诗词
-
《庚午岁屏居零陵七月二十日以门掩候虫秋为韵赋五首·其三》拼音版
人生几聪明,日夜隙驹骤。才经花信风,又过麦秋候。吾非金石坚,与世相邂逅。胡为闻钟鸣,更历路傍堠。
-
《庚午岁屏居零陵七月二十日以门掩候虫秋为韵赋五首·其二》拼音版
暑退潦亦收,潇湘净如染。时观自跳鱼,冲破青琬琰。纤纤初弦月,不受薄云掩。近村应渐寒,已有鸦数点。
-
《庚午岁屏居零陵七月二十日以门掩候虫秋为韵赋五首·其一》拼音版
幽人独夜时,潮落西川根。渡口橹声急,一江烟雨昏。城头短长更,不寐听谯门。趺坐数千息,焚香待朝暾。
-
《正月二十日出城》拼音版
春风驱我出,骑马到江头。出门日已暮,独游无献酬。江山多景物,春色满汀洲。隔岸花绕屋,斜阳明戍楼。人家渐成聚,炊烟天际浮。日落雾亦起,群山定在不。江柳故撩人,萦帽不肯休。风流乃如此,一笑忘百忧。随行亦有酒,无地可迟留。聊写我心耳,长歌思悠悠。
-
《正月二十日晨起弄笔》拼音版
深院窗扉晓色迟,新愁宿醉两参差。雨声欲与梦相入,春意不随人共衰。零落残梅临小彴,纵横野水赴清池。物华撩我缘何事,似恐新年渐废诗。
-
《正月二日晨出大东门是日府公宴移忠院》拼音版
成都春事早,开岁已暄妍。爁尾传杯后,遨头出郭前。争门金騕袅,满野绣辎軿。白发花边醉,何妨似少年。
-
《正月二十日过江氏园》拼音版
宛宛桥虹卧碧涟,深深古屋背长川。园官送菜无虚日,溪友留鱼不问钱。历数旧交俱老矣,及时行乐且欣然。梅花更有黄千叶,携取一杯花下传。
-
《次韵和李长学士正月二十八日出郊见寄之作》拼音版
雅俗传祠日,年华重宴辰。初阳澹江雾,小雨破街尘。客盖浮轻吹,斋刀俨后陈。林芳催兔目,原色换龙鳞。壤路歌声杂,褠倡舞叠新。持杯遍酬客,惟欠眼中人。
-
《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拼音版
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
《填仓日作》拼音版
开年正月二十五,云是填仓节传古。月令无徵谁所续,不妨我亦聊从俗。田田面饼荷叶铺,戟戟韭芽玉针簇。已欣嘉节兆丰年,更看韶光入华屋。千斯万斯予所乐,讵侈玉食媮口腹。忽忆编芦棚底人,三餐奚得充饘粥。嗟嗟玉食虽甘忍饱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