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江词六首·其一
〔唐〕
人道(1)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别人都说横江好,我却说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1),白浪高于瓦官阁。
一连三日的大风能吹倒山,江中的白浪比瓦官阁的屋顶还要高。
小提示: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一》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横江词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开首两句“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猛风吹倒天门山”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像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相关诗词
-
题美人图六首·其一·斗草
草色风晴绿满坡,佳人拾翠众相过。衣裳带得芳鲜气,一笑归来春意多。
-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一○六
我心似秋月,道似又还别。秋月有亏盈,吾心无损益。人人只知登楼赏玩向天边觅,殊不知自己衣单下有个光明藏子十分圆满十分皎洁。信得及,见得彻。非惟一夕欢,千古可怡悦。
-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一二五
仲春渐暖,是处花开。夭桃烘日晕生脸,红杏吟风笑满腮。是今弥勒,是古如来,一一分身不用猜。有人一见便见,敢保老兄未彻。即色即声求不可,离声离色觅犹乖。
-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一○四
一月复一月,此月又过五。两轮日月何奔忙,百年弹指如虚度。物不迁,还知否。不是佛,亦非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一○三
薰风南来,凉生殿阁。诸佛出身处,昭昭在心目。当机觌面回避无门,只要诸人披襟领略。其或未然,开眼也著,合眼也著。
-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一一四
辛未元正有则语,大地无人知落处。屋角山禽破晓啼,为人一一从头举。岁旦无风,甲子不雨。
-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一二○
函盖乾坤句,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三句尽在此。不多一字,不少一字。众眼难瞒,分明举似。
-
失鹤六首·其一
只在秋江上,孤音何处闻。梦回千里月,愁入万山云。欲赋招难返,长怜思不群。此时还忆汝,书寄武夷君。
-
又六首·其一·国子生臣孙育
神武威南服,龙舟驾巨涛。廑兵宣略远,定乱禹功高。日彩浮黄钺,云光动赭袍。老臣三稽首,复恐圣躬劳。
-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一三五
去秋双峨摧,今夏芝岩坠。松江松惨然,花屿花流涕。惟有长空孤月圆,东西分照两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