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破薛举战地
〔唐〕
昔年怀壮气,提戈(1)初仗节(2)。
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
心随朗日高,志与(1)秋霜洁。
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
移锋(1)惊电起(2),转战长河(3)决(4)。
移动其优势兵力迅速如闪电,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
营碎(2)(1)落星(3)沉,阵卷(4)横云(5)裂。
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分五裂。
一挥氛(1)沴(2)静,再举鲸鲵(3)灭。
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再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彻底消灭。
于兹(1)俯(2)旧原(3),属目(4)驻(5)华轩(6)。
停下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
沉沙(1)无故迹(2),减灶(3)有残痕。
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似乎被沉沙掩埋,只有军灶还依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1)莲昏。
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净,峰峦有如莲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
世途(1)亟(2)流易(3),人事(4)殊今昔。
斗转星移,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
长想眺前踪(1),抚躬(2)聊自适(3)。
想想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自慰。
小提示: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经破薛举战地》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前十句回忆往昔扫灭薛举的征战,追述了作者当年满怀壮气,仗节破敌,“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后十句描述李世民即位后暂停华轩,瞩目俯视旧日战地的情景。这首诗雄放宏拔,颇见动感与力度。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唐代
创作背景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趁机角逐。公元六一七年夏天,李渊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南下、西进,于十一月占领隋朝首都长安,控制了渭水流域。当时,敌对的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甘肃,称秦帝,先都兰州,后迁天水,有兵号称三十万。薛举趁李渊初进长安,立足未稳之机,即派薛仁杲率兵攻打长安西路要塞扶风。当此之际,李世民毅然请缨杀敌,扶风一仗,使薛仁杲望风披靡。第二年(618年)薛举病死,李世民继续进攻,于折樜城大破薛军,薛仁杲投降,甘肃并入唐境。这次与薛举之战,是新兴的唐政权剪除异己,统一天下的最初的重要战役,这一战的胜利,为以后扫平占据山西北部的刘武周、割据河南的王世充、占有两湖的肖铣等军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首诗就是在天下太平之后,作者重经殊死决战之地,对于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战役的追忆,和对于眼前景物的感慨。
相关诗词
-
度破讷沙二首·其一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
度破讷沙二首·其二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
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