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渔父
〔先秦〕
屈原既(1)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2)憔悴,形容(3)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4)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1)。”
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1)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2)其糟(3)而歠(4)其醨(5)?何故深思高举(6),自令放为(7)?”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1)者必弹冠,新浴(2)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3),受物之汶汶(4)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5)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莞尔(1)而笑,鼓枻(2)而去。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乃歌曰:“沧浪(1)之水清兮,可以濯(2)吾缨(3);沧浪(1)之水浊兮,可以濯(2)吾足。”遂去(4),不复与言(5)。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小提示:屈原《楚辞·渔父》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 作品出处楚辞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创作背景
《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渔父序》在末尾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为楚人因怀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诗词互相传赠。这说明《渔父》在秦汉以前已经广为流传。
相关诗词
-
读南华杂篇述以五言十一章·其九·渔父
庄骚两渔父,至论悬千古。鼓枻动沧歌,愁看罗汨浒。持颐闻杏琴,心醉洙源圃。问君何以然,此茹而彼吐。异曲本同上,一弹应再鼓。忠隐或分涂...
-
旅怀二首·其二
客计年来尚卜居,楚江渔父意何如。茂陵肺病长卿赋,汉帝心知贾谊书。天地一身惟报主,烽烟双眼正愁予。秋风万里吹南国,丛桂花开满故庐。
-
杂歌谣辞·渔父歌
白芷汀寒立鹭鸶,蘋风轻剪浪花时。烟幂幂,日迟迟,香引芙蓉惹钓丝。
-
渔父词
泽鱼好鸣水,溪鱼好上流。渔梁不得意,下渚潜垂钩。乱荇时碍楫,新芦复隐舟。静言念终始,安坐看沈浮。素发随风扬,远心与云游。逆浪还极浦,信潮下沧洲。非为徇形役,所乐在行休。
-
杂歌谣辞·渔父歌三首·其三
棹警鸥飞水溅袍,影侵潭面柳垂绦。终日醉,绝尘劳,曾见钱塘八月涛。
-
杂歌谣辞·渔父歌三首·其二
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
-
和董端明大野渔父图·其四
木落渔村载酒过,绿波萍藻鳜鱼多。拚醉饮,尽颜酡,不负平生笠与蓑。
-
渔父引
渔伴归来语笑喧,尽携筒罩醉云根。自从城里鱼增税,船在江村不入门。
-
渔父
夫前撒网如车轮,妇后摇橹青衣裙。全家托命烟波里,扁舟为屋鸥为邻。生男已解安贫贱,生女已得供炊爨。天生网罟作田园,不教衣食看人面。男大还娶渔家女,女大还作渔家妇。朝朝骨肉在眼前,年年生计大江边。更愿官中减征赋,有钱沽酒供醉眠。虽无馀羡无不足,何用世上千钟禄。
-
渔父词四首·其二
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回去霅溪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钓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