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
〔近代〕
山,快马加鞭(1)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高耸入云端。快马加鞭向前赶路,不做丝毫停留。蓦然回首,惊叹身后的山峰与远处的天边快接上了!
山,倒海翻江(1)卷巨澜。奔腾(2)急,万马战犹酣(3)。
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1)。天欲堕(2),赖以拄其间(3)。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锋刃未残。山之利剑好似要刺塌青天,但青天不会垮下,因为高山之大柱正支撑中天。
小提示: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十六字令三首》是毛泽东创作的三首词。这三首小令都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山,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
- 作品出处毛泽东诗词集
- 文学体裁词
- 创作年代1934—1935年
创作背景
《十六字令三首》这三首小令作于1934年到1935年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从闽西的长汀、宁化和赣南的瑞金、雩都地区出发,开始了远离中央根据地井冈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遭遇到数不尽的艰难困苦,除先后以鲜血和生命突破蒋介石设置的四道严密封锁线外,还越过了千山万水,不仅以举世罕见的牺牲精神,战胜了强敌,而且以同样罕见的吃苦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和天险。
蒋介石曾屡次妄图凭借水的天险阻挡和消灭红军,例如湘江、金沙江、大渡河等;而相对来说,红军则对山更有感情,尤其是毛泽东,对山的感情更深。可以说,毛泽东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割据道路,始终是以山岭为依托的,在战略退却时,则更是以山岭为掩护。山岭是毛泽东和红军的好朋友,毛泽东和红军喜欢山,而蒋介石则在特定历史时期里,相当畏惧红军喜欢的山。
在实行战略大转移的长征途中,红军不仅大多数时候都在高山峻岭中行军,而且也常在万山丛中冲破蒋介石的围追堵截,既历尽艰辛,又充满胜利的喜悦。毛泽东这三首小令,就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在翻山越岭的长征行军途中写下的。
相关诗词
-
十六字令·谁
谁,尺八钿箫花外吹。无人见,明月满罗帷。
-
十六字令·青
青,花落花开半壁灯。江湖梦,和雨不分明。
-
十六字令·寒
寒,人立西风翠袖单。斜阳暮,花影上阑干。
-
十六字令·春
春,才到深闺便泥人。花知道,一点要温存。
-
十六字令·姝
姝,罗袖难胜怯自扶。熏香坐,娇极未抛书。
-
十六字令·翩
翩,豆蒄梢头碧玉年。妆才竟,小扇立花前。
-
十六字令·秾
秾,袿衱矜严旧院风。宜平视,绣褥隐芙蓉。
-
十六字令·娇
娇,斜倚妆台亸翠翘。簪花笑,红袖若为招。
-
十六字令·咏秋水
秋水影,溶溶夜月中。明如练,裁剪有西风。
-
予甥龙务大以侍亲南归来告别因怀儿子平原书五十六字遗之
丹凤翩翩五彩衣,也随计吏上京畿。十年便可从师学,千里还应念母归。水驿行经春草绿,天门朝罢雪花飞。阿原久别怜渠小,此去相看愿莫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