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
人日(1)题诗寄草堂(2),遥怜故人(3)思故乡。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柳条弄色(1)不忍见,梅花满枝空(2)断肠(3)。
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身在远藩(1)无所预(2),心怀百忧复千虑(3)。
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
今年人日(1)空相忆,明年人日(1)知何处。
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
一卧东山三十(1)春,岂知书剑(2)老风尘(3)。
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龙钟还忝(1)二千石(2),愧尔东西南北人(3)。
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小提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作于作者晚年在蜀州(今四川崇州)任刺史时。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友杜甫的思念之情。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二人故乡同为当时正在战乱的中原,这一“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次四句写自身,既“无所预”又“复千虑”,表白忧国情怀,“空相忆”“知何处”,则添一层无奈与落寞之感;末四句进而将自己庸碌自适与友人飘泊四方比照,逗出“愧”意,回应篇首,写足题意。全诗以浑朴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调,传达了跌宕起伏的感情。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761年1月
创作背景
《人日寄杜二拾遗》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高适和杜甫早在唐玄宗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偶。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这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他们自然高兴,除见面叙旧外,更常寄诗慰问。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下这诗,寄到成都草堂。
相关诗词
-
次韵南皋人日山行二首·其一
人日欣欣媚,晴风款款来。松阴双节憩,草际一樽开。野沃青先合,山重势欲回。春光梅柳外,莫遣杜鹃催。
-
浪淘沙·重九前一日寄姊二首·其一
曲槛绕红墙。画里年光。雁来时候梦潇湘。秋水蒹葭何处是,惆怅南塘。酒莫入愁肠。人在他乡。晚凉天气换新妆。佩紫簪黄佳节近,明日重阳。
-
春日迟子芳游乌龙山
乌龙烟霭北,君去为亲留。綵舞初离席,音书缺寄邮。雨登人日冢,槎别客星洲。应有他宵约,相从及此游。
-
人日寄所知
落莫江村里,偏怜物候新。百年长作客,此日愧为人。薄俗存身计,残生随世因。楚兰渐堪把,采采寄情亲。
-
浪淘沙·重九前一日寄姊二首·其二
秋到画堂东。金井梧桐。北来南去问飞鸿。昨夜开筵人薄醉,面共花红。消息恨重重。往事成空。人生常在别离中。悄倚危栏横短笛,凉月西风。
-
戊子人日寄怀陈南士
人日逢人少,相怜必故人。乱多天未厌,老至岁难新。尘雾荒村合,田庐鬼国邻。与君生计拙,寂寞返吾真。
-
春日寄怀二首·其一
沈沈无语意如痴,春到窗前竟不知。忽见寒梅香欲褪,一枝犹忆寄相思。
-
题诘溪郁振公梅花草堂二首·其一
竹寒沙碧堂成处,移得官梅绕屋栽。未到花时留客坐,恰当人日寄诗来。出郊路熟香偏早,傍舍春生水正回。湖畔垂垂天欲雪,乡愁驿信两相催。
-
和前人见寄·其二
下马邮亭夕照天,独凭离绪问蓍圆。故人此去无多地,何事销魂重黯然。
-
荅人见寄·其二
独立汉廷如汲黯,欲羁南越等终军。威容面折千金诺,议论风生万马群。浓花池馆开春酌,落日江亭惜路分。想到清秋无限兴,坐题桐叶寄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