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四

魏晋 陶渊明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1)山泽(2)浪莽(3)林野娱。

离山泽去做官已经很久,现在又返林野尝到欢娱。

(1)携子侄辈,披(2)荒墟(3)

且携着我的儿女侄子们,拨开那乱草木寻访废墟。

徘徊丘垄(1)间,依依(2)昔人居。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1)

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1)焉如(2)

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

薪者向我言,死(1)无复余。

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

一世(1)朝市(2),此语真不虚。

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

人生似幻化(1),终当归空无。

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小提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陶渊明

陶渊明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有《陶渊明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