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县县学记
〔宋〕
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1),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1)之中(20)。学(1)有《诗》(2)《书》(3)六艺(4)、弦歌(5)洗爵(6)、俯仰之容(7)、升降之节(8)、以(26)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24)(9);又有祭祀、乡射、养老(10)之礼、以(26)习其恭让(11);进材(12)、论狱(13)、出兵(14)授捷(15)之法,以(26)习其从事。师友(16)以(26)解其惑(17),劝惩(18)以(26)勉其进,戒其不率(19),其所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1)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也。虽有刚柔缓急之异,皆可以(26)进之中(20),而无过不及(27)。使其识之明,气(21)之充于其心,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而无不得其宜;临(25)之以(26)祸福死生之故,无足动其意者。为天下之士,为所以(26)养其身之备如此,则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变,古今治乱之理,至于损益废置,先后始终之要,无所不知。其在堂户(22)之上,而四海九州之业、万世之策皆得,及(27)出而履(23)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20),则随所施为,无不可者。何则?其素所学(1)问然也。
古代的人,从大夫统治的家,诸 侯统治的国,到天子统治的天下都有学校,从小到长大,没有离开过学校。学校有《诗经》、《书经》、六艺,有弹琴、唱歌、洗爵,俯仰的仪容,上堂下堂的礼节,用来培养训练身心、耳目和手脚的动作;又有祭祀、乡射和养老的礼制,用来培养恭敬谦让的品德;又有举荐人才,论定官司曲直,接受武器、献捷的规定,用来训练自己办事的能力。学校有老师、同学解释疑惑,用奖惩来鼓励进步,警戒不合标准的言行。学校从事的工作就是这样。它的要旨,是务必使人人培养(好的) 才能品性,不只是防止他们思想行为不端正,胡作非为。人的品性虽然有刚强、柔弱、迟缓、急迫的区别,但是都可以达到不偏不倚的“中”,而没超过和达不到的情况。在学校可使他们识见高明,气质充满心胸,那么在运用才干时,处在前进、后退,得意不得意的时候,没有不恰到好处的;临到灾祸、死亡变故,也不会动摇他的意志。治理天下的读书人,为培养自身作的准备就是这样,要使他们知道天地事物的变化,古今太平混乱的道理,直到减少、增加、废弃、新制(什么政策)、(什么应在)先、(什么应在)后的关键,全都明白。他们在学堂上,四海九州的事务,万代的策略都得到了,等到出来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排列在百官当中,任随干什么,没有不可以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一向所学习的就是这样。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3)为国家天下之大体(4),皆自学(1)出,而无斯须(5)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6)于内;其谨(7)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8)之以(13)自然(9),而待之以(13)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10);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2)材可以(13)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11)之极(12)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凡是人起居、饮食、动作这等小事,至于培养自身及治理国 家、天下的要点,都从学习得来,不能片刻离开教育。那关于眼看、耳听及四肢的活动,必须与内心融洽;那对开头严格要求的,一定要使他们坚持到结束。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培训他们,期望他们通过长期积累(成大器)。唉!这是何等样的高标准哪!所以那(好)习俗养成了,那么刑罚就不用了;那人才已经培养成了,那么,三公、百官就得到人选了;那制定的法规具长期性,那么,中等才干的人就可以保证执行;那习俗法规已深入人心,那么即使世道变衰也不会混乱。办教育达到这样高标准的地步,它鼓舞天下,人不察觉却追随着它,(治理天下)难道还要花功夫吗?
及(10)三代衰,圣人之制作(2)尽坏,千馀年之间,学(1)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3),而临(4)政(5)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6)之质,而无教养之渐(7),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9)不学(1)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8)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5)之所以(9)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9)积,其不以(9)此也欤?
到夏商周衰落,圣人制定的教育制度和方法全废弃了,一千多年之间,教育上如果还有存在的东西,也不是古代的了。人对于自身的品德和行为,只是放任自己,面对政务,处理人的方法,向来本不讲究。读书人有聪明、纯朴、美好的本质,却没有教养、熏陶,那么不能培育成人才,就本该是这样了。用没有受过教育的,未成器的“人才”,充当天下的官吏,又承接衰败世道之后,治理没有教育过的百姓。啊!仁政不能施行,处理贼盗的案件积累很多的原因,不就是这个吗?
宋兴几百年(3)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7)学(1)为先,于是天下之学(1)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4)犹不能有学(1)。士之学(1)者皆相率(2)而寓(5)于州,以(7)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1)复废,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释奠(6)之事以(7)著于令,则常(8)以(7)庙祀孔氏,庙不复理。
宋朝兴起已经差不多百年了。庆历三年, 天子谋划当代的政务,把学校教育摆在优先地位,于是天下的学校才建立起来。正当这时,抚州的宜黄县还未有学校。要学习的读书人,互相领着寄住在抚州,聚集起来讲学。第二年,天下的学校又废弃了,读书人又都散了离开,而春秋两季用释奠之礼(祭祀孔子)的事已写进了政令,曾经在庙宇中祭祀孔子,(现在)庙不再修理。
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1)。而县之士某某(3)与其徒皆自以(2)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4)而羡(5),匠不发而多。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6),而门序(7)正位,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食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8)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9)无外求者。其相基(10)会作(11)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固且速也!
皇祐元年,恰巧县令李详先生到来,才提议建立学校。而县的读书人某某和他的学生都自认为可以在学校发愤攻读了,没有不互相鼓励和为这事奔走的。所以那木料不收缴而有多的,匠人不待发动来的也不少。学校建成了,集中在一起的房屋有若干间,门和夹墙的位置端正,读书人住的地方都够 了。积在一起的器具有若干,而祭祀、饮宴、食宿所用的都具备了。学校正殿上供奉的塑像,孔氏以下,陪祭的人也都齐备了。学校的书,经书、史书,诸子百家,以及辞赋文章等,不必向外面寻找。那看地基、集中材料、匠人修建的经过,总计若干天罢了,多么周详和迅速啊!
当四方学(1)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2)为学(1)者人情之所不乐。及(4)观此学(1)之作,在其废学(1)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3),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4)。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1)者,其果然也与?
正当四方学校初废的时候,官吏们议论,本认为办学校的事,是人情不乐意的。等到看见这个学校的兴建,是在那废止学校几年之后,只是那县令一倡议,全县四方地界之内响应并谋划这事的人,像怕赶不上似的。那么,说人心不乐意办学校,它真是这样吗?
宜黄(5)之学(1)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7),讼清事举(8),其政(4)又良也。夫及(9)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1)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10)之所,以(6)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6)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1)而明之,礼乐节(2)文之详,固有所不得为者。若夫正心(11)修身(3),为国家、天下之大务(12),则在其进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13),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十二月某日也。
宜黄县办学校教育的人,本来多是好的读书人。李先生做县令,施政威严,树立仁爱之心,官司审理清楚,事业兴办(得力),他的政务又是好的。趁着有好县令的时候,顺着那向往学校教育和发愤攻读的习俗,兴建教育学习的场所,以至于必需的图册,书籍、器皿、用具,什么都有,用来培养栋梁之才。即使古代的制度、方法等离现在远了,但是圣人的经典都存在的,他们的学说可以考察,他们的法则可以探求,让那些读书人相互学习而弄明白,礼制、音乐、仪节、文采周密得很, 本来有不能照着去做的原因。至于那使思想端正,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才干,是治理国家、天下的大事,那就使他们进取罢了。假如一个人努力学习,推广到一家;一家努力学习,推广到乡党的邻居和宗族,那么全县的好风俗就会形成,人才就产生了。教化的施行,道德的回归,不是离开人很远的事,可以不努力进取吗? 宜黄县的读书人来请我说:“希望您(对宜黄县县学)有篇《记》。”我于是写了这篇文章。(这天是)十二月某日。
小提示:曾巩《宜黄县县学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本篇是为宜黄县开办县学写的议论文。重点是阐述兴办学校教育的作用,它在于从积极方面影响社会风化并培养治理国家的人才。作者先写古代教育的形式,内容及所达到的目的,然后针对所处时代,认为兴办学校教育是应该的。并用宜黄人办学的积极现实驳斥那种认为“人情不乐于学” 的观点。又强调学校教育应以个人的正心修身为根本,“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这是千百年来儒家关于个人思想、道德、情操、才干将对国家社会有 积极影响的观点。除去它封建的、落后的内容外,这一观点今天还有参考价值。 本篇写于古学久废,当政者对办学时办时停之时,是研究宋代办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料。文章写得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相关诗词
-
游昌平憩县学归过朱都督碑
木叶才霜水不波,偷閒今日遂婆娑。清秋林壑斜阳好,丰岁郊原乐事多。秦塞已隳仍郡县,武城虽小有弦歌。却怜一片朱家石,千古泾原臭不磨。
-
送子倅宜春·其二
爱子喜能仕,恋亲犹欲留。肯堂斯室就,不稼曷禾收。持此一廉往,绰然千里游。彼邦存学记,熟复勿贻羞。
-
永乐殷尧藩明府县池嘉莲咏
青蘋白石匝莲塘,水里莲开带瑞光。露湿红芳双朵重,风飘绿蒂一枝长。同心栀子徒誇艳,合穗嘉禾岂解香。不独丰祥先有应,更宜花县对潘郎。
-
自黄岩县舟行入台州
宴坐峰前冲雨急,黄岩县里借舟迟。百年痴黠不相补,万事悲欢岂可期。莽莽沧波兼宿雾,纷纷白鹭落山陂。只应江海凄凉地,欠我临风一赋诗。
-
题分宜县呈石子和知县
古镇更为县,封疆半是山。赋繁官吏窘,土瘠稻粱悭。流水心何急,高山意自闲。春风细吹拂,桃李满民间。
-
谢君实端明用只将花卉记冬春
有时自问自家身,莫是羲皇已上人。日往月来都不记,只将花卉记冬春。
-
琼州张子的与余同年俱为县令江南子的自建德改当涂今入觐又改荣县一岁中三易县居京师旅寓相近以诗为别
...理要,不肯事纤妍。奈何浮薄子,辄尔论议喧?子的来公乡,年往志愈坚。共余曲江宴,面带鲸海颜。问公石屋在,世业存遗编。君今为县吏,宦辙如邮传。庙堂亦无意,何以不少怜?使君自天来,万里往复旋。君才岂不办,古道多屯邅。叹息时所尚,为废循吏篇。
-
奉托俞宜黄访求危太朴集并属蒋萧二同年及长城吴博士
昔年宋学士,尝称太朴文。独力撑颓宇,清响薄高云。余少略见之,讽诵每欣欣。淡然玄酒味,曾不涉世芬。如欲复大雅,斯人真可群。苟非知音...
-
隆庆二年朝京师南还与宣平俞宜黄武进陆太学同舟赠绝句一首
褰帏初识龚、黄面,倾盖寻参李、郭舟。去路不知春欲暮,桃花飞尽过扬州。
-
公择客于玉山簿尉之馆忽有挽为宜黄之行者公择过余谋之作诗呈公择兼简簿尉
我裾未洗闽山土,君驾柴车过茅宇。相从仅作一夕留,冒雨冲风何自苦。如君人才岂终滞,瑚琏要为清庙器。宜黄玉山俱作客,近湜何殊远居易。我贫不得为君谋,恐君远适关我忧。作诗寄示三径蒋,并简平生顾曲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