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苏轼(诗神)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名句
-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菩萨蛮·七夕》
-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
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
——《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
-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
——《仙都山鹿》
-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阮郎归·初夏》
相关诗词
-
相逢空握手,往事不堪思。
出自:卢纶的《雪谤后逢李叔度》
-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立杯酒不曾消。
出自:黄景仁的《绮怀·其十五》
-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出自:王昌龄的《采莲曲》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出自: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出自: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自: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出自: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
-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出自: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
-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出自: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
-
一声唤起便成春,向日庭台总可人。
出自:陈著的《次韵孙古岩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