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月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夜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风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云:「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云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
陈肇兴的代表作
-
清水岩
清水出山罅,如口开复钳。喷薄千珠玉,落地鸣投签。初看脊骨断,谛视尻首黏。下临十丈壑,隐隐蛟龙潜。悬流作飞瀑,如挂水晶帘。散为千峰雨,白日来蜚蠊。登降若缘蚁,九曲穿一针。两崖立积铁,列岫罗修尖。藤木互纠…
-
卜居
经年避贼寇,迁徙无定宿。有客晨过门,言善君平卜。长揖前致辞,再拜发龟椟。自从丧乱来,八口滞空谷。供亿无故人,反噬有僮仆。亲朋多白眼,群奸遥侧目。入海愁蛟龙,登山畏虺蝮。吾宁居九夷,负矢射麋鹿;将委心任…
-
海中捕鱼歌
北风吹沙寒冻竹,海鱼上潮团一簇。叶叶渔舟破浪来,撑叉使挺纷相逐。横沉巨网截波中,一举常麟数百族。小鱼战戢大鱼肥,半死半生血犹漉。满担挑来到市廛,腥风吹遍夕阳天。得钱沽酒时一醉,不脱蓑衣海上眠。一灯渔火…
-
古香楼对月
高楼明月夜,有客正吟诗。照我团圞影,逢君三五时。美人在何处?竟夕起相思。欲抱瑶琴和,泠泠露湿衣。
-
稻花
谁把黄云尽剪齐,平铺陇北与畴西;红摇䆉稏累累立,碧染袈裟穗穗低。十里午风开满野,一番朝雨落盈畦;却嗤桃李多姿媚,艳冶何曾补庶黎。
-
播种
谁将粳秫糁东皋,乘屋才閒播谷劳。双手抛来天雨粟,一犁翻起地生毛。寒消稻陇呈春色,煖入油粇动土膏。为报耕耘从此始,乘时莫惮辟蓬蒿。
- 查看全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