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
〔宋〕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
开篇点题,为全文之纲。第二段叙修亭经过,点明修亭之人、时间、地点及周围环境。第二段写久旱民忧,大雨民喜,把修亭与喜雨联系起来,以忧衬喜。第三段离议论于对话之中,进一步说出亭与喜雨之关系。最后一段以歌作结。
- 作品出处苏东坡全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次年,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这年春天久早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为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喜雨亭记》这篇文章。
相关诗词
-
子瞻喜雨亭北隋仁寿宫中怪石
仁寿宫中稆谷生,太湖苍石草间横。兴衰换世身犹在,南北从人事已轻。累石作台秋藓上,凿汧通水细渠清。三年此亦非公有,空使他年记姓名。
-
将行赛昭亭祠喜雨
未生潭上云,空望山中雨。
-
登绮霞亭用喜雨韵
六月西征遇旱灾,修途千里踏尘埃。雷公俄唤阿香去,霖雨便随流火来。天入沧浪游楚越,云翻䆉稏忆温台。绮霞亭上一回首,满目湖山壮矣哉。
-
甘霖歌为郡大父荆侯祷雨有应而作也时余方课耕于朱明洞口歌云汉者数矣一旦雨公田以及我私伊谁之赐乃鼓腹而歌甘霖以窃效大田之咏因
...救焚悬已解,布新除旧瑟常调。我侯下车才半载,亲贤乐利垂千载。受廛幸是圣人氓,永赖天公仁且爱。君不见扶风太守喜雨亭,未闻一祷通神明。一雨三日何足喜,神功自合归冥冥。今秋有年实侯赐,多鱼有梦歌盈止。奉此神功何所归,归我荆侯千万祀。白首青山植杖翁,甘霖歌罢...
-
六月苦旱祈祷得蔡敬夫社兄新诗读之冷然俄而风雨骤至赋排律以酬之
...报早秋,栏杆开新酿。击节复朗吟,中的惬素尚。岂惟淘暑酷,兼以清宦况。想君下彩笔,不啻携龙杖。神鬼助杳冥,天地为宗匠。将构喜雨亭,刻诗在屏障。
-
白龙祠祷雨有应喜作长句
阳山之溪幽且深,澄潭直下千万寻。龙祠俯视潭之阴,彩云白雾时萧森。神龙犹念所生处,岁鞭列缺归省姆。回首吴民皆桑梓,喜霈甘霖溉吴土。县官为民酬若龙,春秋祀事洁而丰。何者肥■煽蕴隆,火旗焰焰烧天红。江焦汤沸冯夷宫,龙兮睡醒怒气冲。立檄九河与四...
-
祷雨通神
涤涤山川厌久晴,甘霖应祷若通灵。神功欲状浑无迹,题遍东坡喜雨亭。
-
陶然亭送方雨亭康步崖
绿暗红稀春事阑,江亭携伴强寻欢。壮心未似溪光冷,病骨难禁麦气寒。风景自佳愁里度,山河无恙醉中看。休将小集看容易,别后应思此会难。
-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亭上秋风,记去年嫋嫋,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疎。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千古茂陵词在,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