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高中课文)

先秦 屈原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高阳(1)苗裔(2)兮,(3)皇考(4)曰伯庸。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1)(2)孟陬(3)兮,惟庚寅(4)吾以(5)

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就在庚寅那天我降生。

(1)(2)余初度兮,肇锡(3)余以嘉(4)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予我贞祥的美名:

名余曰正则兮,(1)余曰灵均。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1)吾既有此内美(2)兮,又(3)之以(4)能。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扈江离(1)(2)(3)兮,纫秋兰(4)以为佩。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1)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2)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搴阰(1)之木兰兮,夕(2)洲之宿莽(3)

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日月(1)其不(2)兮,春与秋其代序(3)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1)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体逐渐衰老。

(1)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2)

君王不趁早修好美德,又怎能将不好法度改掉?

骐骥(1)以驰骋兮,来吾(2)夫先路!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小提示:屈原《离骚(高中课文)》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创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据此则当作于屈原放逐之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以后,还是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屈原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平(343—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主要代表作品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