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重有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甘露之变”后国家政治形势的看法,诗中对刘从谏上表之事予以肯定,主张各地的武装力量进兵京城,铲除阉党,恢复皇帝的自由,为朝廷分忧,体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强烈的正义感。全诗议论深刻,爱憎分明,用典工切,造语精严,虚词运用巧妙,文势变化跌宕。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836年
创作背景
《重有感》此诗作于开成元年(836年)。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在唐文宗授意下密谋诛灭宦官。事败,李、郑先后被杀,连未曾预谋的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等也遭族灭,同时株连者千余人,造成“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剧,史称“甘露之变”。事变后,宦官气焰更加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通鉴》)。开成元年(836年)二、三月,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辩王涯等无辜被杀,指斥宦官“擅领甲兵,恣行剽劫”,表示要“修饰封疆,训练士卒,内为陛下心腹,外为陛下藩垣。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并派人揭露宦官仇士良等人的罪行。一时宦官气焰稍有收敛。作者有感于此事以及朝廷依然存在的严重弊端,写了这首诗。
相关诗词
-
高阳台·癸丑初春西堂重有感
断藕牵丝,兜萤借扇,方庭笑语惺忪。青粉墙高,一痕月浪先冲。追凉爱傍高荷立,夜阑时、露重香融。恁匆匆,才褪红衣,便动西风。夭桃定是多情种,自探芳人去,冶萼羞红。悄悄池台,禁它细雨濛濛。当时剩有苍苔地,这回来、苔也无踪。恨重重,漫绕回廊,忘了西东。
-
重到府第有感
府第最深处,重来感叹并。临川双郡守,闽海两书生。风雨情何限,池塘梦不成。坐观循吏传,收拾此家声。
-
重九无菊有感
重阳未见一枝菊,它日菊开生我愁。高兴亭中香满把,令人北望忆梁州。
-
重过姑苏有感
昔客苏台鬓未霜,不知尘世有悲伤。联诗刻烛过三鼓,一月看花醉几场。红袖舞残歌缓缓,锦筝弹罢雁行行。重来底用嗟兴废,亦有咸阳与洛阳。
-
柏台感兴·其一
晨坐柏台上,柏树阴且浓。群鸦方蔽集,晓日初曈曈。风吹柏树枝,玉露滴台中。台下有芳葩,朝来不禁风。一动尽披靡,况能保隆冬。于焉重有感,使我德愈充。若无岁寒操,对此亦何容。
-
冬前勾决重囚恻然有感
...地心,循环运贞元。肃杀与生长,迭用徵化权。奉三百王道,善长在体仁。不得已明刑,弼教意有存。元冥已司令,西曹封事传。囹圄诸重囚,勾决例冬前。三覆策给事,众议集阁臣。嗟嗟尔群工,敬听予一言。其诸邪淫流,实因风俗刓。盗亦岂其愿,为迫饥与寒。我尔应试...
-
念奴娇·甲辰秋,重至湘江有感
...群,沙际处、点缀水天一色。木叶刚凋,霜花再结,不耐罗衣□。蓬窗遥望,素娥滉漾如雪。还想九载飘零,东闽西粤,曾与江山别。今日重来,应笑我、犹恐鬓丝添白。渺渺离情,茫茫故里,只惹愁千摺。溪村鱼市,羡它消受风月。
-
重到城东有感三首·其一
曾访花翁醉玉壶,重来花下尽平芜。东风绕袖应相识,记得当年旧酒徒。
-
丁未秋晚重至焦山有感
枕石餐霞地,重来结构新。寒松多隐寺,单舸未迷津。月朗诸天静,江流半壁振。翛然凭杰阁,凄恻亿前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