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
太尉执事(1):辙生(2)好为文,思之至深(3)。以为文者气之所形(4),然文不可以学而能(5),气可以养而致(6)。孟子曰:“我善养(7)吾浩然之气(8)。”今观其文章(9),宽厚宏博(10),充(11)乎天地之间(16),称(12)其气之小大。太史公(13)行天下,周览(14)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15)间(16)豪俊交游(17),故其文疏荡(18),颇(19)有奇气(20)。此二子者(21),岂尝(22)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11)乎其中而溢乎其貌(24),动乎其言(25)而见乎其文(26),而不自知(27)也。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生十有九年矣(1)。其居家所与游(35)(2)者,不过其邻里乡党(3)之人;所见(4)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18)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5),百氏(6)之书,虽(7)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8),不足以(9)激发其志(10)气。恐遂汩没(11),故决然舍去(12),求(13)天下奇闻壮(24)观(14),以知天地之广大(15)。过秦、汉之故都(16),恣观(17)终南、嵩、华之高(18),北顾(19)黄河之奔流(20),慨然想见(21)古之豪杰。至京师(22),仰观(23)天子宫阙之壮(24),与仓廪(25)、府库(26)、城池(27)、苑囿(28)之富(29)且大(30)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31)。见翰林(32)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34),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35)(2),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36)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37),天下之所恃以(38)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39),入则周公(40)、召公(41),出则方叔(42)、召虎(43)。而辙也未之见焉。
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且(1)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2),虽(3)多而何为?辙之来也(4),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5),于水见黄河之大且(1)深,于人见欧阳公(7),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8)。故愿得观(9)贤人之光耀(10),闻一言以自壮(11),然后可以尽(12)天下之大观(13)而无憾者矣。
再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少(1),未能通习吏事(2)。向(3)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4),偶然(5)得之,非其所乐(6)。然幸得赐归待选(7),使得优游(8)数年之间,将以益(9)治其文,且学(10)为政。太尉苟(11)以为可教而辱教之(12),又幸矣(13)!
我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小提示: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的方法,从而很自然的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的话题,从而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
- 作品出处栾城集
- 文学体裁书信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同时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及拜见之意,但在表现仰慕韩琦时,苏辙行文中没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 官的意思,只是将求见高人心切。盼望高人指点以达养气目的的内心表露出来了,文辞恳切,才华毕显。
相关诗词
-
次韵答文侍中寄示韩晋公村田歌舞图颜鲁公跋尾仍使题于后
韩画颜书世绝珠,铃斋时足奉驩虞。跋题应命诚羞涩,不是跳龙卧虎徒。
-
总镇陈太监宅东有池故名鳄鱼而鳄鱼已绝岁庚寅冬渔人致嘉鱼于公公弗忍烹育之池中因作亭其上而以为名东吴韩子临观见物性之适作诗手
清暇临池结草庐,鳄鱼已去育嘉鱼。分来丙穴真相似,投向濠梁乐自如。南浦云山增胜槩,杜陵水竹称幽居。遐荒民物咸沾惠,伟绩应归太史书。
-
祀故太尉桥玄文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
-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旌...
-
与韩荆州书
...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
上安州裴长史书
...,鬼神不害。若使事得其实,罪当其身,则将浴兰沐芳,自屏于烹鲜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窜海,转死沟壑。岂能明目张胆,托书自陈耶!昔王东海问犯夜者曰:“何所从来?”答曰:“从师受学,不觉日晚”。王曰:“吾岂可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想君侯通人,必不尔也。愿君...
-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秦出天下兵,蹴踏燕赵倾。黄河饮马竭,赤羽连天明。太尉杖旄钺,云旗绕彭城。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函谷绝飞鸟,武关拥连营。意在斩巨鳌,何论鲙长鲸。恨无左车略,多愧鲁连生。拂剑...
-
韩碑
...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
-
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
天下无双将,关西第一雄。授符黄石老,学剑白猿翁。矫矫云长勇,恂恂郤縠风。家呼小太尉,国号大梁公。半夜龙骧去,中原虎穴空。陇山兵十万,嗣子握雕弓。
-
酬乐天闻李尚书拜相以诗见贺
初因弹劾死东川,又为亲情弄化权。百口共经三峡水,一时重上两漫天。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