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鸢图诗

徐渭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柳条(2)线(3)(2)棉,(2)够千(4)放纸鸢。

孩子们找来柳条和白色的柳絮搓出棉线,搓成长长的线条便开始放风筝。

消得(1)春风多少力,带将(2)儿辈上青天。

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将风筝送上天去,也希望长辈的栽培可以带着孩子们上青云之端。

小提示:徐渭《风鸢图诗》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创作背景

相传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他在鲁山(今山东省潍县境内)因为看到老鹰在空中盘旋,因而有了制造风筝的念头,但他制造风筝的过程并不顺利。他研究试制了三年,终於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后来墨翟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风筝后来应用於军事上,用来探测敌方的阵地。唐代以后它的用途开始向娱乐方面转化。到了明清,民间逐渐形成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出去,祈求在一年中消除疾病。

徐渭晚年穷困潦倒,主要以卖画为生。“风鸢”是他晚年常作的绘画题材之一,他曾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有题诗。这类《风鸢图诗》现存三十多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他通过对小孩子放风筝的描述,把未来的希望和寄托倾注到儿童身上,也寄寓自身的感慨。

徐渭

徐渭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八次参加乡试都没能考中举人。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军中当幕僚时屡出奇谋,为抗击倭寇立下战功。胡宗宪倒台入狱后,报国无门的徐渭也屡遭迫害,一度精神失常。佯狂与真狂相间,历九番自杀而未果,终因误杀后妻而入狱。出狱后益发放浪形骸。晚年卖画鬻字为生,困顿潦倒以终。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著有杂剧《四声猿》、诗文集《徐文长三集》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