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
〔宋〕
携杖(1)来追(2)柳外凉,画桥(3)南畔倚胡床(4)。
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
月明船笛参差(1)起,风定池莲自在香(2)。
寂寂明月夜,参差的笛声在耳边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沁人心脾。
小提示:秦观《纳凉》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纳凉》是北宋文学家、诗人秦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写乡居生活,描绘了江南夏夜的美丽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奔竞倾夺的厌弃和力求远避以追求一个理想中的清凉世界的感情。该诗前两句写诗人的神态颇为传神,为下文作了衬托。后两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描写,展现了一个优美、清爽的清凉世界。全诗笔法细腻,清韵悠然。
- 作品出处淮海集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文学韵律押[阳]韵
- 创作年代宋代
创作背景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宋神宗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更定科举法,从王安石议,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秦观自至和二年(1055)入小学,至熙宁四年( 1071) ,年方二十三岁。在十六年寒窗苦读中,除了四书五经、佛老哲学及一些兵家书外,主要是学习诗赋。熙宁四年( 1071)之后,受科举罢诗赋试经义论策的影响,他把学习的重点转到以经义论策为主。科举政策的改变,很可能是导致秦观应举失利的一大原因。但这一政策的改变,虽然推迟了他入仕的时间,却给了他熟练掌握多种文体的机会。秦观家居高邮城东四十多里的武宁乡,家境并不富裕,只有“敝庐数间”“薄田百亩”,若无横祸大事,惟自足而已。因此,秦观年轻时曾从事过一定的田间劳动。耕读生活的节奏是缓慢的,这期间,他写了不少田园诗和闲适诗,既写春耕秋收的艰辛,也涉及官吏催租气焰逼人以及农户困顿可怜,还有表现农村生活安闲恬适、自得其乐以及莫名闲愁闲闷的,诗风淡雅清丽。如《纳凉》一诗,用自然清新的语言,写闲雅恬适的情致,颇有追步陶渊明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