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题名记

秦观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元丰二年(2),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3)来杭,东还会稽(4)龙井(1)辨才(5)大师,以(11)邀余入山。(12)出郭(6),日已夕,(7)湖至普宁(8),遇道人(9)参寥(10),问龙井(1)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4)策杖(5)并湖(6)而行。出雷峰(7),度南屏(8)(9)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10),得支径(11)上风篁岭,憩于龙井(1)亭,酌泉(13)据石(14)而饮之。自普宁(3)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15),灯火隐显(16),草木深郁,流水激激(17)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18)寿圣院(19),谒辨才(2)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小提示:秦观《龙井题名记》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虽然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以及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过高邮,中途与秦观、参寥子同船而下,于吴兴分手告别。不久,正会稽省亲中的秦观惊闻苏轼出事身陷囹圄,于是即刻赶回吴兴询问,不料苏轼已于七月二十八日在湖州被捕,已经押赴京师,送进了御史台诏狱中。此情形下,秦观只得惘然而归,月夜步行游龙井,在心事沉重下,于八月十六日作《龙井题名记》此文。

秦观

秦观

北宋文学家、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1098年)后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