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先秦〕
天下有始(1),以为天下母(2)。既得其母(2),以知其子(3),复守其母(2),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4),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5),终身不救。见小曰明(6),守柔曰强(7)。用其光,复归其明(8),无遗身殃(9),是为袭常(10)。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小提示: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其一
天上有物乎,吾不得而乞。天上有人乎,吾不得而亲。虚微髣髴,视之乃沕。抱一存真,强名曰神。犹橐犹籥,风卷云郁。天地不仁,刍狗是刜。和光同尘,众妙维新。圣人不仁,后身外身。外身而身存,身存而物宾。吾不知谁子,以天物为臣。金玉何足守,美善何足珍。有名之毋见,无名之始沦。非见亦非沦,玄玄万古屯。
-
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其四
能为万物宾,天下安敢臣。奈何不祥器,而称君子人。以兵强天下,荆棘满其身。胜人虽有力,杀人人岂亲。将欲亲之,必与之邻。将欲邻之,必使其均。将欲均之,必与同贫。无争之宝,时解众颦。无名之璞,我将独珍。天之大象,与世俱屯。国之利器,非我得陈。天大王大,宜子宜民。王与天合,如露如春。天下之性,如车有轮。知足知止,非义非仁。无为无欲,谁喜谁嗔。无为而物归,天下何可违。无欲而人静,天下终自定。
-
第五十二首山菩提颂
问路穷途拟进程,绿杨莺语送行人。牌标五里向君说,莫道当年不指陈。
-
偈六十九首·其五十二
此生西天,斯晨禁足。依旧夜短昼长,是处山青水渌。都来一个虚空,不用强生节目。争如攃手便归来,六六元来三十六。殷勤为报道中人,恋著玄关即拘束。
-
颂古·其五十二
单刀直入更休论,拟议之间宾主分。不是放他旻德过,须知兴化棒头明。
-
永遇乐·词社第五十集即事
...年容易,篇倍骚经作。鸳针交绣,麝尘独捣,声病几番商略。问牢愁、除他锦瑟,一柱一弦谁托。钟沈钵碎,坠欢重拾,慰此流人萧索。十日平原,七歌同谷,不管风波恶。茫茫影事,重重灰劫,祗合此中栖泊。要追步、清尊集后,莫输一著。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