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棋歌送儇师西游

刘禹锡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长沙男子东林(3)师,闲读艺经(4)弈棋(5)

儇师是东林寺的僧人,原籍长沙,闲时研读经书善于下棋。

有时凝思如入定(1)暗覆(2)一局谁能知。

有时凝思于棋局,非常专注,就如和尚坐禅入定一般。有时反复打谱复局,时人莫测高深。

今年访予来小桂(1)方袍(2)袖中贮新势(3)

今年儇师来连州拜访我,一见面从僧袍的袖子里拿出新近研究出的定式着法给我看。

山人无事秋日长,白昼懵懵(1)匡床(2)

我这个山里的闲人无所事事,只觉得秋天的日子太长。有时白天也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睡觉。

因君临局看斗智,不觉迟景(1)沉西墙。

自从儇师来后,我也临局观战,聚精会神,不知不觉太阳已从西墙后沉没了。

自从仙人(1)遇樵子,直到开元王长史(2)

自从晋代的王质遇到了下棋的仙童,直到王积薪遇仙人指点无敌于天下。

前身后身(1)余习(2),百变千化无穷已。

他们好像是上一辈子和下一辈子在不断地练习,使围棋的着法千变万化没有穷尽。

初疑磊落(1)曙天星,次见搏击三秋兵。

开局不久棋盘上空空荡荡,棋子寥寥犹如晨星,接着像是兵强马壮的劲旅在秋天搏击敌人。

雁行(1)(2)众未晓,虎穴(3)得子人皆惊。

已经巧妙地布出整齐的阵势,可观者却看不出,只到深入危险的敌区吃掉了对方的棋子,才使人们大吃一惊。

行尽三湘(1)不逢敌,终日(2)人损机格(3)

儇师走遍了三湘地区也难逢敌手,整天都让子下棋有损技艺的提高。

自言台阁(1)有知音,悠然远起西游心。

他说在京城长安有自己的知音,于是悠然远起西游之心。

商山(1)夏木阴寂寂,好处徘徊驻飞锡(2)

儇师西游经过商山,夏日的树林阴凉寂静。那里曾是四皓的隐居之地,儇师也在此驻足。

忽思争道(1)画平沙,独笑无言心有适。

他忽然想到一个着法后,就在沙子上面画上棋盘来研究变化,研究到得意处独自微笑,颇为自得。

蔼蔼(1)京城在九天(2)贵游(3)豪士(4)华筵(5)

可是这里距离京城实在遥远,京城豪贵的筵席奢侈华美,出入其间的定有高手。

此时一行出人意(1),赌取声名不要钱。

儇师高超的棋艺必定出人意料,引起轰动,但他并不是想凭借棋艺嬴取财物,而是追求棋道的真谛。

小提示:刘禹锡《观棋歌送儇师西游》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观棋歌送儇师西游》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观棋弈棋之乐。从首句至“不觉迟景沉西墙”为第一段,叙述了儇师的来历及其来访之后给诗人带来的喜悦;从“自从仙人遇樵子”到“终日饶人损机格”为第二段,写儇师棋艺的高超,在三湘地区鲜有敌手;从“自言台阁有知音”到结尾是第三段,写儇师西游的目的,描绘了儇师洒脱无羁的性格和坚韧执着的精神,诗人将友人即将西去云游的留恋和怅惘都委婉地结束在对其钦叹与赞美之中,从而含蓄地表现了二人的深厚情谊。全诗成功地塑造了儇师这位棋僧兼奇僧的形象,写得非常传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笔法运用上避免平铺直叙,而是虚虚实实,变化多端,给人奇峰迭出、风光不断之感;过渡自然,韵律和谐,上下一气贯穿,流畅而富于变化。

创作背景

《观棋歌送儇师西游》此诗写于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任上,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至十四年(819)年之间。这期间,唐宪宗任用裴度为相,平定了吴元济、李师道等藩镇割据势力,恢复了统一,出现了“元和中兴”的气象。天下士气大增,对朝廷寄予厚望。刘禹锡也积极上书,向裴度、韩愈求援,试图改变被贬谪的命运。这种心态对此诗的写作是有影响的。有一位东林寺的僧人儇师来到连州,他善于下围棋,在三湘地区没有敌手,于是准备西去长安以棋会友。刘禹锡在欣赏了他的棋艺后,写了这首诗。

刘禹锡

刘禹锡(诗豪)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