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唐〕
圣代(2)无隐者,英灵(3)尽来归。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遂令东山客(1),不得顾采薇(2)。
就连你这个隐居东山的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既至君门远(1),孰云吾道非(2)。
你应试到京城君门遥远难叩,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江淮(1)度寒食(2),京洛(3)缝春衣。
你将经过江淮去度过寒食节,到东京洛阳时滞留缝制春衣。
置酒临长道(1),同心(2)与我违(3)。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知心朋友如今又要与我分离。
行当(1)浮桂棹(2),未几(3)拂荆扉。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树带行客,孤城(1)当落晖。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吾谋适不用(1),勿谓知音稀(2)。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小提示: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对友人科考落第一事多方给予慰藉和劝勉,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并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有才能的人最终不会被埋没。全诗着意在这个主旨上加以烘染,有写景,有抒情,有感慨,有勉励,写景清新,抒情柔蜜,感慨由衷,勉励挚敬,令人振奋。诗意明晰动人,语言质朴真实,充溢着诗人对友人的信任和希望。
- 作品别称送别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721年
创作背景
綦毋潜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因此诗中 所说的这次落第至少应在三年之前,则《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一年(723)王维被贬济州之前。当时唐玄宗虽然征招人才,但仍有许多贤能未能被用,所以诗中有“君门远”之叹。
相关诗词
-
送宋钧秀才落第还乡
漆雕不肯仕,仲尼悦其然。乃知君子学,躁进非所先。去圣邈千载,兹风复谁传。趋营不自反,廉耻一以捐。爱君抱冲淡,荣利不可迁。读书本仁义,洞见末与颠。失志不为辱,谋道方复坚。临分求规言,顾我昧所宣。愿君崇远业,无愧古人贤。
-
送王龟龄得请还乡·其一
两驰章奏叩天关,只愿归来老故山。愧我尚留牵吏役,羡君先去得身闲。冥鸿已逐高风举,倦鸟终随落照还。尚拟杖藜寻旧约,雁峰深处共跻攀。
-
送王龟龄得请还乡·其二
和气融融动白蘋,欢传千里政方新。若为摆落游珍馆,不顾悲啼拥画轮。鲸海无津堪纵目,雁山如旧足怡神。愿言分我闲中趣,已问君王乞此身。
-
送锦衣吴瑞卿还乡
江门游走是何年,分得罗浮几洞天。清世又开观国眼,春风摇曳上京船。锦衣初试红尘骑,钓艇还寻碧水烟。庾岭秋风南海月,菊花迎笑短篱边。
-
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
送周职方致仕还乡
字水仁山是故乡,先朝簪绂有馀光。道宗茂叔家声远,派接磻州世泽长。分职王门多谏诤,横经泮水育才良。蒹葭己历秋霜老,桃李曾沾化雨香。秩转成均秦博士,名高粉署汉仙郎。握兰久著金闺籍,投老先辞玉笋行。天上正期星北拱,云边惊见雁南翔。五湖归去舟应远,三径行吟菊未荒。昼听松风閒偃仰,夜看萝月自徜徉。二疏汉代高风在,九老香山俗虑忘。此日分携歌白雪,满头素发陋冯唐。
-
送恩平潜使君还里二首·其一
风流太守作春游,到处恩波浩荡流。怀绶故乡需上日,移舟别浦趁中秋。声歌洋溢行人口,书翰纵横健笔头。识面虽新心颇熟,殷勤话别送归舟。
-
濠梁行奉制赋送太师韩国公还乡
龙飞濠梁起淮甸,肇基㭑陵酣百战。诛陈夷张安东南,北定中原疾如电。秉旄仗钺清朔方,拱手垂衣正南面。泰山若砺海涵天,黄河如带江澄练。声威远布来夷戎,海隅西极咸趋风。不用汉兵三十万,大宛马萃天闲中。圣皇明德被海宇,天产英杰开勋庸。中山开平奋武烈,内辅太师韩国公。太师始由刀笔举,群雄纷争识真主。麾之不去情愈亲,日献吁谟阐弘绪。不矜不伐仁者心,克勤克俭前哲矩。平生仇怨那报酬,诸将劳能谁毁誉。百司庶务无稽留,剸繁治剧何优游。圣皇推诚重委托,太师悉力宣王休。汉比萧曹岂异绩,唐槩房杜称嘉猷。光辅功成请身退,锡爵颁养先公侯。...
-
送杨可及第还乡
君恩兼喜拜维桑,路入家山道更光。春色殿前初脱白,秋风陇上见焚黄。偏留名纸呼先辈,喜著蓝袍到故乡。科第孝思俱已遂,却经剑栈莫凄凉。
-
送朱长史致仕还乡
凤城晓日软尘红,鹤发承恩出九重。千里乡关淮水北,五云宫阙大江东。汉廷清议贤疏傅,楚地耆年重白公。想见到家频致客,击鲜酾酒醉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