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先秦〕
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4);下德无为而有以为(5)。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6)。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11)(7),而乱之首(8)。前识者(9),道之华(10),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11)(7);处其实,不居其华(10)。故去彼取此。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小提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中庸·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
中庸·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
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其一
天上有物乎,吾不得而乞。天上有人乎,吾不得而亲。虚微髣髴,视之乃沕。抱一存真,强名曰神。犹橐犹籥,风卷云郁。天地不仁,刍狗是刜。和光同尘,众妙维新。圣人不仁,后身外身。外身而身存,身存而物宾。吾不知谁子,以天物为臣。金玉何足守,美善何足珍。有名之毋见,无名之始沦。非见亦非沦,玄玄万古屯。
-
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其四
能为万物宾,天下安敢臣。奈何不祥器,而称君子人。以兵强天下,荆棘满其身。胜人虽有力,杀人人岂亲。将欲亲之,必与之邻。将欲邻之,必使其均。将欲均之,必与同贫。无争之宝,时解众颦。无名之璞,我将独珍。天之大象,与世俱屯。国之利器,非我得陈。天大王大,宜子宜民。王与天合,如露如春。天下之性,如车有轮。知足知止,非义非仁。无为无欲,谁喜谁嗔。无为而物归,天下何可违。无欲而人静,天下终自定。
-
人间词话·第三十八则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 等句何如耶?
-
读《后汉书》作小乐府三十八章·其十一·赤帷裳
贾父来何晚,歌谣遍道傍。由来贤刺史,羞闭赤帷裳。
-
读《后汉书》作小乐府三十八章·其三十五·十九侯
定策西钟下,同时十九侯。江陵谁废置,皆出寺人谋。
-
读《后汉书》作小乐府三十八章·其十七·三书生
郡公平楚狱,福宜及后嗣。岂真三书生,而能古葬地。
-
读《后汉书》作小乐府三十八章·其十五·篣妇公
回黄与转绿,颠倒亦何穷。三娶皆孤女,人言篣妇公。
-
读《后汉书》作小乐府三十八章·其二十九·祭皋陶
三木囊头日,艰危气不挠。死当配夷叔,生岂祭皋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