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三首·其三

杜甫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长安布衣(1)谁比数(2)反锁衡门守环堵(3)

我这困居长安的书生有谁关心过死活?反锁着柴门孤零地守着四面墙。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1)

久雨不能出门,致使院里长满蓬蒿;小儿不知忧愁,在风雨中戏耍奔跑。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1)

飕飕的雨声催促寒季到来早,到来的大雁翅膀沾湿难飞高。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1)

入秋以来未曾见过出太阳,泥污的大地何时才能干透了。

小提示: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三》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秋雨叹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秋天连月雨灾的情景,寓有讽谏之意。第三首自伤穷困潦倒,兼叹民困难苏,有“长夜漫漫何时旦”之感。全诗语言委婉,寓意深切,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堪称“史诗”。

创作背景

《秋雨叹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时杜甫居长安下杜城。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唐书·韦见素传》:“天宝十三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颓毁殆尽,凡一十九坊汗潦。”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杜甫写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