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智玄法师
〔唐〕
云鬓(2)无端怨别离,十年移易(3)住山期(4)。
打从鬓发如云的时候开始,我常会无端地,面对着痛苦的别离。算起来该有十个年头了!十年的时光不算短,我总是经常变动,掌握不了住山依佛的归期。
东西南北皆垂泪,却是杨朱(1)真本师(2)。
走遍了东西南北,付出的是满腔辛酸泪,这教我该怎么说呢?乞玄师传法,本是我最大的心愿,但现在,又要和你话别了。细想起来,倒像是逢歧路即哭泣的杨朱,才是我真正的本师。
小提示:李商隐《别智玄法师》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别智玄法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称自己年轻时即离家入道,十年之间屡迁道观。后两句写自己漂泊南北都洒泪而别,最后说修道亦多歧路,智玄法师真正称得上是本师。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自然。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创作年代唐代
创作背景
李商隐一生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对其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和僧人有密切的交往,特别是和知玄法师关系犹为密切。在李商隐的诗中,有些是直接为僧人而作的,如《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送臻师二首》《奉寄安国大师兼简子蒙》。临终前夕,李商隐产生了强烈的皈依愿望。这时,他想起了曾执过弟子礼、密切交往过的著名法师知玄,希望通过知玄得到皈依,而知玄此时远在蜀地,于是只好寄书偈与之作最后的诀别,并表达皈依的愿望。《知玄传》记载,李商隐告语知玄弟子僧彻说:“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临终寄书偈诀别”。因此,此诗是李商隐晚年佛教思想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他晚年具有浓厚的佛教思想。
相关诗词
-
清心镜·寄西庵李法师
李法师,听予劝。休苦哀人,自先救援。把心灯、剔正光明,照个中宫殿。大丹成,功夫遍。惺洒灵童,自然出现。等紫书、玉诏来宣,访瑶台阆苑。
-
寄青城山颢禅师
怀师不可攀,师往杳冥间。林下谁闻法,尘中只见山。终年人不到,尽日鸟空还。曾听无生说,应怜独未还。
-
天台智者大师画赞
...。建立精舍名玉泉,横亘万里皆禀缘。炀皇启请回法船,非禅不智求弘宣。遂著《净名精义传》,因令徐柳参其玄。帝既西趍移象魏,师因东还遂初志。半山忽与沙门颠,俄倾逡巡偡韬秘。止观大师名法源,亲事左溪弘度门。二威灌顶诵师言,同禀思文龙树尊。荆溪妙乐间生孙,广述祖教...
-
题画寄远法师
久别山中远法师,春风洒落凤凰枝。八窗花雨谭经处,一榻松云入定时。出世人高了元法,名家我识惠休诗。几时同坐曼陀石,瀹茗焚香慰所思。
-
闻远法师新作山居
从知城市厌尘凡,近傍西山草结庵。心静故思幽境住,道高不遣俗人参。玉泉洗钵时分涧,石匮藏经别在岩。檐匐绕林花似雪,飞香常满佛前龛。
-
寄远法师兼柬南浦·其一
经年不到西兰若,清论常怀远法师。昨日过门阙迎送,一编高绝见风期。
-
谒奉天超公法师作·其二
杯水能令重百钧,阿师心法妙通神。维摩正苦众生病,为洗无边热恼尘。
-
赠祁门不老山高法师
鳌山万仞峙璇霄,上有高真道寂寥。拔足壮能轩物表,洗心清不浑尘嚣。洞天别有风光异,人世那知宇宙遥。云覆醮坛闲悄悄,烟凝仙室静萧萧。步虚韵稳听晨礼,环佩声迟识晚朝。饭啖青精颜色好,词歌白鹤利名消...
-
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胆巴碑)
...海,博采道要,显密两融,空实兼照,独立三界,示众标的。至元七年,与帝师巴思八俱至中国。帝师者,乃圣师之昆弟子也。帝师告归西蕃,以教门之事属之于师,始于五台山建立道场,行秘密咒法,作诸佛事,祠祭摩诃伽剌。持戒甚严,昼夜不懈,屡彰神异,赫然流闻。自是德业隆盛...
-
定武兰亭十三跋
...跋】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第六跋】学书在玩味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