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神三首

魏晋 陶渊明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形赠影】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1),山川(3)改时(2)

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

草木得常理(1),霜露荣悴之(2)

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

谓人最灵智(1),独(3)不如兹(2)

人类是所谓的万物灵长,在生命这个话题上,却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样得到永恒。

(1)见在世中,奄去(2)(3)归期。

适才还在世间相见,可转眼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永无归期。

奚觉(1)(3)一人,亲识(2)相思。

对于这个大世界来说,走了一个人,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亲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

(1)平生物(2),举目情凄洏。

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这只能引起无限伤感。

(3)(5)腾化术(1),必(2)(4)疑。

我只是一个形体,没有腾化成仙的法术,必然也会死去,这没什么可怀疑的!

(2)取吾言,得酒莫(1)辞。

希望你能听从我说的话,得到了美酒,千万不要推辞。

【影答形】

【影答形】

存生(1)不可言,卫生(2)每苦拙。

长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卫护生命保持健康,也让人很苦恼,没有好方法。

诚愿游昆华(1)邈然(2)兹道绝。

我打心底里想到昆仑山和华山这样的仙境去学习养生之道,无奈路途遥远不可通。

(1)相遇来,未尝异悲悦(2)

自从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离,不管是悲还是喜,我们都一起承受。

憩荫若暂(1)(3)(2)终不别。

其实在树荫下暂时分开,而止于阳光下,我们也始终不离别。

此同既难常,黯(1)俱时灭。

可是,这种形影不离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形总有一日会灭亡,而影也会跟着一起黯然俱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1)热。

想到身子没了,但是名声也没有留下,实在是心情复杂。

立善(1)有遗爱,胡为(2)不自(3)

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些大功,就可以见爱于后人,为什么不竭尽你的能力为之呢?

酒云能消忧,(1)此讵不劣!

酒虽然能够消除忧愁,但是与此相比,岂不是太拙劣不堪了吗?

【神(1)

【神释】

大钧(1)(6)私力(2)万理(3)(4)(5)

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

人为三才(2)中,(1)(3)(4)(5)

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

(1)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结托(1)既喜同,安得(2)不相语。

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关系休戚相关,看到形与影如此为生命所困,作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

三皇(1)大圣人,今(2)在何处?

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

彭祖(1)爱永年,欲(2)不得住。

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可是也会终结,再想留在人间实在不可能了。

老少同一死,贤愚(3)(1)(2)

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贤人还是小人,都难逃一死,死后没有区别。

(1)醉或能(2)将非(3)促龄(4)(5)

倘若如形所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生的苦恼,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

立善(1)常所欣,谁(2)为汝誉(3)

倘若如影所说,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吗?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

甚念(1)伤吾生,正宜委运(2)去。

老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

纵浪(1)大化(2)中,不喜亦不惧。

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

应尽便须尽,(2)(1)独多虑。

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小提示:陶渊明《形影神三首》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形影神三首》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组诗中的“形”指代人乞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他们的苦恼,诗以形影之言而引发神辨的辩论形式分别写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观点。第一首诗写形对影的赠言: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虽枯犹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体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应当及时饮酒行乐。第二首诗写影对形的回答:生命永存既不可能,神仙世界亦无路可通。既然如此,不如尽力立下善德,留给后人,这岂不比饮酒行乐要高尚得多。第三首诗写神针对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观点进行徘解。认为长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终将一死;但饮酒使人短寿,立善也无人为之称誉,过分担忧生死之事反而会损伤自己的生命;因此莫如顺应自然,以达观的态度等闲视之,不必为之多虑。诗中的形、影、神三者可以看作是陶渊明的三个分身,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和调和,表达了作者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全诗写法较为浅显,明晰,生动,亲切,如谈家常。

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大约作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陶渊明当时四十九岁。陶渊明一般被认为是田园诗人,写的都是田园诗。这其实是一个误解。田园诗只是陶诗的一部份,田园诗不足以概括陶渊明的诗,田园诗人也不足以概括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有《陶渊明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