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宋〕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黄州的山水清美幽远,民风淳厚善良。那里的百姓心无所求,不相互争斗,那里的读书人闲静而有才华,为人质朴但不浅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爱戴贤德之人,说:“我们黄州虽然地处偏远,辖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韩魏公曾经居住在这里。”黄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夸耀。王元之从黄州改任蕲州知县,死在蕲州,然而世人称呼王元之,必定称呼他为王黄州,而黄州人也说“我们元之”。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还是思念黄州,没有忘怀,到了赋诗来抒发自己怀念黄州的心情的地步。
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 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 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 《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贤人君子,是上天用来送给那里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共有的,可是黄州人却把他据为私有,宠爱他,难道是他们尊重有德行的人、乐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吗?还是两位大人与黄州人,生前就是志趣投合的人?这一切都不可知。王元之任黄州郡守的时候,对黄州百姓有恩,百姓怀念他不忘记他是应该的。韩魏公早年因为家境艰难,住在他兄长家里,百姓从哪里知道他的为人?《诗经》中说:“有才华的君子,像金,像锡,像圭,像璧。”金锡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草木也都被它的光泽照亮了,韩魏公又何必要担任什么职务?
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奉议郎孙贲(字公素),黄州人,是韩魏公的门客。韩魏公十分了解他,认为他有教授、书记的才华。而我苏轼也是韩魏公的门生,谪居黄州五年,开垦了东坡,修建了雪堂,也将年老,那么也是黄州人了。于是孙贲和我一起临摹了韩魏公的诗刻在石上,用来寄托黄州人对韩魏公的无穷的思念。而我们二人或许可以借此表示不忘韩魏公的恩情了。
元丰七年十月二十六日,汝州团练副使苏轼记。
小提示:苏轼《书韩魏公黄州诗后》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是一篇古文,作者为苏轼。本诗第一段“思”,是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第三段“思”使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均推崇淳朴、高尚的德行,且互为影响。第二段中“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也可以这么理解:贤人君子所在之处,感染着当地的普通百姓。
相关诗词
-
韩魏公读书堂
去郡五里安国寺,断蓬荒蓧成邱墟。郡人不置瓜李嫌,公亦甘与泉石居。想憎俗事败人意,独愿灯火勤三馀。今人不出如处女,陋室暗屋蹠不如。闻君读书胡乃尔,政恐心地怠芟锄。前辈浑厚应有此,难弟难兄俱可书。
-
书王十朋述怀诗后
山北山南春雨足,漠漠柔桑秀如沃。侬家荆妇几时归,西畴独自驱黄犊。
-
寄相州侍中韩魏公
晋公名画鲁公书,高出张吴与柳虞。幸得魏公挥宝墨,缘公楷法亦颜徒。
-
次韵水村书王山农梅花诗后·其一
少年冲雪探梅时,那识溪山有险夷。今日短筇遥伫立,无言空咏老农诗。
-
赵魏公黄葵
天上王孙白玉堂,曾瞻黼扆御袍黄。寸心倾日应多渴,露泻金茎赐一觞。
-
挽故司徒侍中赠尚书令韩魏公三首·其三
西北油幢叠总戎,六年幕府从裴公。谈兵玉帐知何在,宴客金钱定已空。麟阁英姿随爽气,凤池陈迹想清风。白头无路酬恩地,一寄哀情薤挽中。
-
谢医士韩克赞
...立言起后辈,济生往往何神奇。医和医缓及扁鹊,长桑君过演上池。张刘攻击虽可重,朱李补助同称宜。曾闻先哲禀大老,不为良相为良医。兹言百世不泯灭,景仰高风追者谁。宋韩魏公伯休裔,流芳水木蕃宗支。云孙医国得家学,年虽未老名先驰。城南识人谢以德,子患寒疾多阽危...
-
书何蔚高杂感诗后三首·其二
故国看辽鹤,新诗似董狐。将军原不负,戍卒竟成呼。曹社谋应久,尧台事近诬。建章千户闭,临晓一星孤。
-
韩魏公生日三首·其二
...钺俄来统将威。信令指挥千帐帖,仁恩涵养百城肥。西方几月留旌节,南面终朝待衮衣。入幕最容孤迹早,捧觞尤抱寸心微。初逢诞日称公寿,长愿台星辅帝晖。考近汾阳功更似,德攀卫武道犹非。洪炉物品常无滞,翘馆群英永有依。拜赐韦贤车服盛,元城传诏到庭闱。
-
韩魏公生日二首·其二
功名富贵旧元台,诞日新归故里来。绮席重张孙相阁,锦衣三照邺王台。相望全魏荣封国,不尽清漳伴寿杯。最是衔恩门下客,秀眉前祝落邹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