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贤三峡桥

苏轼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2)

我听说泰山之石积年为细细的流水所穿透。

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

此处的波涛如雷霆般汹涌,历经万世与石头相互较量。

深行九地底(1)险出三峡右(2)

瀑布的流水能深入到地底最深处,这里的峡谷比三峡还要险峻。

长输(1)不尽溪,欲满无底(2)

长年奔流的水渊源无底,浩大的水势似乎要填满那无底之洞。

跳波(1)潜鱼(2),震响落飞狖。

波涛翻滚会冲出潜藏在水底的鱼,瀑布落下的巨大声响惊走了行动如飞的长尾猴。

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草木在石缝中生长,因清凉的水汽都生得十分细长。

空濛烟霭间,澒洞(1)金石奏。

这里水势汹涌,水汽朦胧一片,声音洪亮如金石乐器在弹奏。

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2)

弯弯的桥似从峡谷中飞出,水波中印出半月的倒影有如弯弓。

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1)

在有神龙出没的玉渊潭随云降落的冰雹让人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

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1)

我从潭中舀出一瓶清甜的潭水,这水只可以饮用,千万不要用来漱口,因为那太可惜了。

小提示:苏轼《栖贤三峡桥》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庐山二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组诗,《栖贤三峡桥》是其中的第一篇,该诗从正面刻画描写了庐山栖贤谷水势之汹、激流之险,表现了诗人苏轼广阔的胸襟,全诗观物既工,造语尤妙,奇势选出,曲尽其妙。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由黄州赴汝州,途径庐山,作此组诗。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