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三十三章
〔先秦〕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因知远事,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存于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能表现出他的诚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劝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纔是最高的境界啊!
小提示:子思《中庸·第三十三章》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
-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