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作品简介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曲全之哉”的结论。文章逻辑清晰,论述严密,辩驳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设论证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

创作背景

王世贞作为明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盲从古人,常常见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善察疑似之迹。《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针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感喟针砭,令读者重又反思这一经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

  • 赏析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赵惠文王得到稀有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诈以十五座城相交换,赵王于是令蔺相如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兑现诺言,终不辱使命而完璧归赵。文章始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即表示了异议,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指出赵国有诸多失策之处,而蔺相如完璧归赵实为“天固曲全之哉”。王世贞此论,言辞咄咄,非纯为凿空之谈。

文章第一段,作...

展开全部
王世贞

王世贞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明朝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文学家、史学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又为青州兵备副使。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又历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寺卿。万历二年(1574年)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数奏陈屯田、戍守、兵食事宜。因忤张居正罢官。屡起屡罢,久之,起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书,以疾辞归。“后七子”领袖之一。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艺苑卮言》《史乘考误》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