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词五首

苏轼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岐下(1)频年大旱,祷于太白山辄(2)应,故作《迎送神辞》一篇五章。

岐山地区连年大旱,人们向太白山神祈祷就很灵验,因此创作《迎送神辞》一篇五章。

【其一】

太白词·其一·风为幄

阗阗(1)山昼晦(2)。风振野,(3)将驾。载云罕(4),从玉虬(5)。旱既甚,蹶往救(6)道阻修兮(7)

雷声阗阗,岐山在白天里都是暗的。大风摇动整个原野,太白山神即将驾临。举着旌旗,跟随此龙。旱情已经严重了,我们竭尽全力前往制止,可路途阻隔遥远。

【其二】

太白词·其二·旌旗翻

旌旗(1)翻,疑有无(2)。日惨变,神在(3)。飞赤篆(4)诉阊阖(5)。走阴符,行羽檄(6)万灵(7)集兮。

龙旗飘动,好像云雨不断变化。太阳突然急剧变暗,太白山神正在路途上走。云飞得像红色的盘香缭绕,发出阊阖的西风声。巫师烧符装神弄鬼,假装到阴间去为生人祛灾祈福,还擂鸟羽以示紧急传递文书,众神都聚集起来参加接受祷雨祭祀啊!

【其三】

太白词·其三·神之来

风为(1),云为盖。满堂烂(2),神既至。(3)醉饱,(4)以雨。百川溢(5)(6)沟渠,歌且舞兮。

风作篷帐,云作遮盖。整个祈祷场地光大明亮,太白山神已经降临。众神陪同太白山神酒醉饭饱,赐予恩雨。众多河流顿时溢漫起来,布满了沟沟渠渠,求雨者们载歌载舞以喜雨。

【其四】

太白词·其四·雷阗阗

裔裔(1),车斑斑(2)。鼓箫悲,神欲还。轰振凯(3),隐林谷。执妖厉,归献馘(4),千里(5)兮。

队伍络绎不绝以次渐进,车辆呈现着斑驳的色彩。求雨队伍里的鼓声和箫声发出悲壮的声音,太白山神想返回神宫去。成群车子行进时奏起了得胜的欢乐歌曲,隐隐传入林木山谷中。拘捕那些作恶的妖魔,返回来奏凯报捷,广袤的大地上平安无事。

【其五】

太白词·其五·骑裔裔

神之来,(1)何晚。山重复(2),路幽远(3)。神之去,飘莫追。德未报,民之思,永万祀兮。

太白山神的降临,不要说因来得太晚而悔恨。太白山重重叠叠,上山曲径通幽,深旷无人。太白山神离去,飘忽不定,不可追寻。太白山神之恩德还未酬报,百姓会永世怀念祭祀。

小提示:苏轼《太白词五首》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太白词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作品述写整个祷神求雨迎送太白山神的全过程。第一首写求雨前的天象及求雨者的迎神心态;第二首写迎神求雨时的天象及巫师们的行为;第三首写迎神降雨前后的情景与人们喜雨的欢乐;第四首写祈神降雨以后的情景及人们准备送神的盛况;第五首写祷神求雨应验,迎送太白山神的心情。五首作品内容上相互呼应,结构浑然一体。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十一月,苏轼赴任陕西凤翔府通判。苏轼到任后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可凤翔府地区连年干旱。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七日,苏轼赴郡县太白山求雨;三月十九日,又代凤翔太守宋选作《乞封太白山神状》;九月九日,诏封太白山神为明应公,重修其庙,苏轼亲往祀之,作“太白山封明应公文”,复作《太白词五首》。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