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智退司马懿
〔元〕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日:“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
懿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孔明智退司马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第7课的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讲的是三国时,魏军攻占街亭后,魏国统帅司马懿亲率大军十五万,想乘机拿下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县,两军军力对比悬殊,诸葛亮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得以全身而退。全文五百余字,共分两段,故事结构简单清晰,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字均以古白话的方式出现,典雅舒畅,读来有滋有味。
相关诗词
-
饯许州宋司马赴任
颍川开郡邑,角宿分躔野。君非仲举才,谁是题舆者。悯悯琴上鹤,萧萧路傍马。严程若可留,别袂希再把。
-
送吴辨叔大名司户·其一
元宰司宫钥,旌旄压大河。敢言趋府倦,私叹折腰多。机发何妨避,光尘未免和。艰难方远到,庆阀肯蹉跎。
-
孔子世家赞
...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
-
南园杂诗六首·明叔家瑞莲
君家得莲种,远自浙江湄。明烛然深碗,浓朱画细丝。盛开尤菡萏,到落不离披。岂独夏花好,仍兼秋实奇。味长包石蜜,壳嫩剥燕脂。况复芬芳久,霜前殊未衰。
-
司徒开府韩国富公挽辞四首·其一
天祐休明祚,时生隽杰臣。贤科首多士,宰府泽生民。焕烂三台正,冲融四海春。欲知甄冶力,试问白头人。
-
虞部刘员外约游金明光以贱事失期刘惠诗见嘲以诗四首谢之·其一
丝管嘈嘈耳不分,绮罗杂踏自成春。不唯汉帝昆明小,更觉唐家曲水贫。
-
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局偶书
胜之家本公侯贵,弱冠英才已惊世。雒阳多士谁敢伦,千古比肩唯贾谊。昔遭绛灌深切齿,奔走十年为下吏。近方抆拭出泥涂,稍学和光匿锋锐。会计之官岂足为,黾勉簿书聊自庇。王城九衢腊月尾,风雪数朝穷恣睢。枥间款段疲且病,借马于人亦疲曳。扬鞭掣辔趋省廷,刺蹙不前泥没鼻。慨然遂有劳者歌,满纸雄文欻轩轾。人生荣遇有早晚,视此锱铢勿关意。况君卓荦高出群,异日青云终自致。鲜车大盖拥骅骝,莫忘今朝乘小驷。
-
和王介甫明妃曲
胡雏上马唱胡歌,锦车已驾白橐驼。明妃挥泪辞汉主,汉主伤心知奈何。宫门铜环双兽面,回首何时复来见。自嗟不若住巫山,布袖蒿簪嫁乡县。万里寒沙草木稀,居延塞外使人归。旧来相识更无物,只有云边秋雁飞。愁坐泠泠调四弦,曲终掩面向胡天。侍儿不解汉家语,指下哀声犹可传。传遍胡人到中土,万一佗年流乐府。妾身生死知不归,妾意终期寤人主。目前美丑良易知,咫尺掖庭犹可欺。君不见白头萧太傅,被谗仰药更无疑。
-
同圣民过杨之美听琵琶女奴弹啄木曲观诸公所赠歌明日投此为谢
坐曹据案心目疲,出门上马行何之。阙然久不见之美,率意共往初无期。正逢揽辔欲有适,为我却解连环羁。闲轩适足容数客,夏木初繁有佳色。呼儿取次具杯盘,青眼相逢喜无极。檀槽锦带小青娥,妙质何须夸绮罗。按弦运拨惊四座,当今老手谁能过。弹为幽鸟啄寒木,园林飒飒风雨和。喙长爪短跃更上,丁丁取蠹何其多。曲终拂羽忽飞去,不觉酒尽朱颜酡。已闻啄木曲,又观啄木歌。雄文更复值绝艺,有如天际倾长河。今朝壮观诚极乐,去此将奈寂寞何。归来解带豁胸腹,坐踞胡床仰看屋。从今三日不洗耳,耳内泠泠有残曲。人间何物号富贵,纡紫怀金尽虚器。如君自处...
-
同舍会饮金明沼上书事
日华骀荡金明春,波光净绿生鱼鳞。烟深草青游人少,道路苦无车马尘。石渠诸君职事简,载酒撷花畏花晚。浮舟逐胜任所之,箕踞狂歌叩舷板。眼花耳热气愈豪,掷杯击案声嗷嗷。惊沙飒飒绕洲渚,鱼龙迁去避我曹。人生大料无百岁,贵贱贤愚同一致。在家殽蓛馀几何,一日风光不宜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