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3)周公(4)

太阳已高高升起睡意依然很浓,这时军将敲门把我从梦中惊醒。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1)

口称是孟谏议派他前来送书信,还有包裹用白绢斜封加三道印。

开缄(1)宛见(2)谏议面,手阅月团(3)三百片。

我打开书信宛如见了谏议的面,翻检包裹有圆圆的茶饼三百斤。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1)惊动春(2)起。

听说每到新年茶农采茶进山里,褶虫都被惊动春风也开始吹起。

天子须尝阳羡(1)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因为天子正在等待品尝阳羡茶,白草都不敢先于茶树贸然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1),先春抽出黄金芽。

和风吹起来茶树好像长出蓓蕾,原来是春天之前发出的黄嫩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摘下新鲜的茶芽烘焙随即封裹,这种茶叶品位极好很少见到它。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茶叶供奉皇帝之馀还献给王公,怎么还能够送到我这山人之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1)自煎吃。

我关上柴门室中没有一位俗客,头上戴着纱帽来给自己煎茶吃。

碧云(1)(2)吹不断,白花(3)浮光凝碗面。

碧绿的茶水上面热气蒸腾不断,茶汤里细沫漂浮白光凝聚碗面。

一碗喉(1)润,两碗破孤闷。

喝第一碗唇喉都湿润,喝第二碗去掉了烦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第三碗刮干我的胃肠,最后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第四碗后发出了轻汗,平生遇见的不平之事,都从毛孔中向外发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第七碗已经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微风吹拂要飞升。

蓬莱山(1),在何处?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风飞向仙山去。

山上群仙(1)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山上群仙掌管人间土,高高在上与人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哪里知道有千百万百姓的生命,堕在山巅悬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1)否?

顺便替谏议探问百姓,到头来能得到喘息否?

小提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唐代诗人卢仝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此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开头写谢谏议送来的新茶,至精至好至为稀罕,这该是天子、王公、贵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中间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欲仙,写得极其浪漫。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诗里蕴含着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全诗奇谲特异,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创作背景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此诗为卢仝年轻时所作,时间大约为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当时卢仝隐居于少室山,孟谏议(孟简)为常州刺史。

卢仝

卢仝(茶仙)

唐代诗人

卢仝(约775—835),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逐州市)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颇有拯世济民之志,但终生未能仕进。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其诗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于散文。有《玉川子诗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