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道中书所见
〔金〕
金城(1)留旬浃(2),兀兀(3)醉歌舞。
我在金城停留了十天,城里照旧沉醉在歌舞升平之中。
出门(1)览民风(2),惨惨愁肺腑。
出金城城门一看人民的生活,凄惨得使人满怀愁苦。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1)吐。
去年夏秋两季是大旱,七月才吐出一点禾穗。
一昔(1)营幕(2)来,天明但(3)平土。
自从蒙古军开来,一夜工夫就村舍变废墟,农田成荒土。
调度(1)急星火(2),逋负(3)迫捶楚(4)。
官府征兵急如星火,追逼租税严刑鞭打。
网罗(1)方高悬,乐国(2)果(3)何所?
野蛮的统治残酷的法令正像网罗高悬,安乐的地方果真在哪里?
食禾有百螣(1),择肉(2)非一虎。
蚕食禾苗的害虫无数,择肉而食的吃人野兽也不只是老虎。
呼天天不闻,感讽(1)复何补(2)?
呼天天不应,用诗歌讽刺时政去感化讽喻统治者又有什么用?
单衣者谁子(1)?贩籴(2)就(3)南府(4)。
衣着单薄的那些人,为买粮去远走南路诸府。
倾身(1)营(2)一饱,岂乐远服贾(3)?
尽一身力量只谋求一饱,难道是乐意去远道做商贩?
盘盘(1)雁门道,雪涧深以阻(2)。
雁门道路弯弯曲曲,雪掩涧深又险又阻。
半岭逢驱车(1),人牛一何(2)苦!
路上遇到那赶着牛车往外地买粮的人,人和牛在雁门山岭深雪中艰难行走是多么的辛苦!
小提示:元好问《雁门道中书所见》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雁门道中书所见》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记述了诗人雁门途中所见,写出元朝统治下,兵役繁急,剥削惨重,官吏贪残,法令严酷,北方人民呼天不应,走投无路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憎恨。全诗描写具体,语言苍劲,有高度的真实性和概括力。
- 作品出处遗山集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金末
创作背景
蒙古太宗窝阔台十三年(1241),诗人北游应州(今山西应县)等地,归途中过雁门关,看到人民在蒙古人的野蛮统治下,生活悲惨,愁绝无助,不由得心情沉重,写下了《雁门道中书所见》这首诗歌。
相关诗词
-
宁国道中书所见七首·其二
听泉如听琴,看山如看画。佳趣满眉睫,应接都不暇。
-
宁国道中书所见七首·其一
疋马赴宁川,靡靡行不止。水色与山光,一百二十里。
-
三华道中书所见·其二
绿树田家蓊若云,黄牛沙碛散成群。行人却爱三华好,海内风尘更忍闻。
-
舟中书所见四首·其一
满载只贪多,任重思致远。不量水行舟,中流悔阻浅。
-
宁国道中书所见七首·其七
山人生计拙,种桐满山樾。春来风云多,桐花开不结。
-
冯公岭道中书所见
冯公今去久,岭路至今闻。红树村村雨,青山片片云。野桥松板架,岩溜竹筒分。日落人行少,时参鹿豕群。
-
宁国道中书所见七首·其六
小民饰虚诈,水燥而火湿。呵之不肯起,犹向马前泣。
-
宁国道中书所见七首·其四
野旷路萦纡,山转林断续。长歌者谁子,隔溪闻伐木。
-
秦州道中书所见简袁同知
入得秦州境,川原生意多。春田无旷土,雪水有深波。鹃韵兼鹦鹉,驴纲带馲驼。州侯有佳政,五裤竞闻歌。
-
荆门道中二首·其二
十度麦城道,三分汉寿侯。蛮乡耘土瘦,鬼俗见鸦愁。烈迹穷诸夏,青山让北丘。毗尼称弟子,荤血可能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