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秦 孟子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1),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1),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说: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古代的君王有怜恤别人的心,这才有怜恤别人的政治。用怜恤别人的心去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玩弄东西那样简单。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1)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2)恻隐(3)之心;非所以内交(4)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所以说人们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譬如说,现在有人忽然看见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去,都有惊骇、同情的心情,这并不是为了和小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间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1)也;羞恶之心,义之(1)也;辞让之心,礼之(1)也;是非之心,智之(1)也。人之有是四(1)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1)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由此看来,没有恻隐之心,不算人;没有羞耻之心,不算人;没有辞让之心,不算人;没有是非之心,不算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如同他有四肢。有这四种萌芽而自称不能行善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的人;说他的君王不能行善的人,是残害君王的人。

凡有四端于(1)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2),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3)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凡是有这四种萌芽在身上的人,就该懂得把它们都扩充起来,就像火开始燃烧,泉水开始流出。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安抚天下;如果不能扩充它们,那就连父母都侍奉不了。

小提示: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孟子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前372—前289年),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