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唐〕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
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
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
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
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
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
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
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
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一弄耶溪水。
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
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
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眷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
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
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
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
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
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
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
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
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
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
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
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
五月造我语,知非儓儗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
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
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
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
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长诗,写魏万遍游各地,蹑踪李白入浙,游石门不遇,返广陵与李白相见,李白作诗具述其游而相赠。此诗介绍了魏万超凡出世,爱古好游的名士风貌,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留恋与惋惜之情。全诗描述传神,形象生动,虽然写魏万千里寻访李白,一路经历的吴越山水的壮丽,其实倒是李白自己一生登山临水的真实记录,可以看成一篇山水佳作。
- 作品别称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754年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当时诗人已五十四岁,送魏万归隐故乡王屋山。魏万为了会晤李白,“自嵩(嵩州,故治在今河南登封县)历兖(山东兖州),游梁(河南商丘)入吴(江苏境内)”,行程达三千多里,根据魏万《酬太白》诗:“雪上天台山,春逢翰林伯。惕然意不尽,更逐西南去。同游入秦淮,建业龙盘处”,可知李白游天台时,与魏万相遇,遂同舟入淮,上金陵,与魏万相别。到五月时,在魏万的追随下,二人终于又在广陵(今江西九江)相会。李白对魏万十分称许,夸赞他“爱文好古”,引为同道,并且预言他将来“必著大名于天下”,他将自己的全部诗文交付魏万,请魏万为他编文集。诗序简要地总述了魏万游历的大致行踪。诗人念魏万放浪远游颇具方外仙人之姿,又在许多方面与自己志同道合,因而“述其行而赠是诗”。
相关诗词
-
谢潭师余处恭左相遣骑惠书送酒三首·其二
鹊语灯花两太谩,三朝五夜强相欢。打门军将还惊枕,破屋山人起著冠。知己书从天上落,焚香手把月中看。少陵泛爱虚名句,羡杀寒儒眼不寒。
-
送王季山主簿省觐枢府
六馆名流王季山,十年风雨短檠寒。不曾文字饶群子,勉为庭闱就一官。伯也腾身紫极上,叔兮着眼白云端。会当再奏河东赋,姓字从头揭榜看。
-
送王朝言谏舍父还山东次都谏吕丕文韵
朝市山林本异途,公今归去更来无。即看爱日情何限,莫厌春风酒满壶。天际德星光百里,谁家鸣凤有双雏。故园松竹应相待,霜叶清清节概孤。
-
同谢水部陈山人游虎丘王进士赠华荡酒与高家惠泉伯仲也
鹅肫荡口好荼綍,朗秀娇人醉玉姿。却似鉴湖秋月白,纱浣石上见西施。
-
送王一山还湖湘五首·其五
太和山顶肃清真,七十二峰高压云。天门晞发同翘首,九点齐州混世尘。
-
送王一山还湖湘五首·其三
万顷烟波杳洞庭,岳阳楼上敞虚冥。扁舟何日遥相过,共看君山一点青。
-
送王一山还湖湘五首·其一
岳麓斯文一脉长,圣贤宗派见朱张。何时杖履同登眺,还向南山语对床。
-
武夷行赠王石沙侍御按闽
...峰回合三十六,翠玉尅画芙蓉森。我闻此中灵气聚,往往群仙下芝羽。地脉似与三山通,终南王屋那能伍。秦人初识武夷君,汉世曾传封禅文。鸾车一去千岩暝,幔亭綵屋飞氤氲。悬崖石室何年发,坐视人寰意超越。明月时窥仙灶丹,流霞常护灵函骨。丹成骨蜕故依然,瑶草琅玕满洞天...
-
送太白山人俞太中之商于访道友王知常洎归故山
羡我诗中偶有名,输君物外更无萦。水声山色为声色,鹤性云情是性情。四皓云间寻旧友,三清路上指前程。连天太白从今去,林下何时得再迎。
-
送俞极山人归太华
三峰倚太虚,四岳境难如。云向中方起,人归绝顶居。道全忘世态,诗必答天书。不待辞荣去,还应笑二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