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屈原庙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赋作。此赋通过想象描写了屈原的经历,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悲伤绝望的心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思,更是表达了他不屈服现实、勇于抗争的决心与勇气。全文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语言明畅,感情真挚,充盈着一股奋发向上的豪气,被认为是发屈原之心的作品,其词气与屈原暗合。
创作背景
《屈原庙赋》是苏轼青年时代创作的赋,当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其时苏轼刚登进士不久,归守母丧期满,告别四川故乡,与其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汴京(今河南开封),途经湖北秭归屈原庙,有感于国家命运,触景生情写下此赋。
相关诗词
-
《移居紫阳书院作·其一》拼音版
旧游过眼总云烟,又向吴中借一廛。韩愈偶成进学解,屈原聊赋卜居篇。高登坛坫虽非分,暂寄琴书亦是缘。输与兴公清福好,好山刚对讲堂前。
-
《七绝·屈原》拼音版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
《屈原列传》拼音版
...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拼音版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青原台与兄弟同赋》拼音版
高台瞰层碧,岫幌森筠幢。恍如青原人,觌面呼老庞。胡为未免俗,儒冠学为邦。曾无白雨手,但补百碎腔。平生爱山癖,至老成膏肓。穷探偶会意,夜半力欲扛。一存短豆恋,心境不得双。坐旷燕巢幕,览胜猿窥窗。故山如故人,未见心已降。脂车蜡两屐,烟云恣冲撞。竹根扫三径,荷锸悬酒缸。外物不可必,斯言有如江。
-
《庚辰十月朔奉迎明宗册宝至石佛寺明日壬辰迎至太庙清祀礼成赋以纪事》拼音版
宝册香舆出法宫,非烟御路晓蒙蒙。仗齐剑佩千官里,金奏箫韶九庙中。宣室鬼神徵贾谊,太常礼乐属孙通。下臣有幸逢熙事,散作恩波四海同。
-
《定上人屡约游山不果近承寄示送孙景贤诗未及和答因刘进士仲炯游青原山赋此奉寄·其二》拼音版
送客青原路,思君白下城。雨花曾听法,贝叶旧知名。学道耽幽趣,忧时累俗情。莲峰几百丈,霜月想泉声。
-
《定上人屡约游山不果近承寄示送孙景贤诗未及和答因刘进士仲炯游青原山赋此奉寄·其一》拼音版
孙宰游山日,僧房赋别时。有诗还念我,何处定逢师。云甃虫书叶,霜林鹤满枝。来游知不厌,空负数幽期。
-
《吴原庙龙津亭》拼音版
...行千里雨,气合两池星。肸蚃通幽閟,昭融接混冥。朝廷崇祀典,郡国载图经。阖辟乾坤大,高深海岳宁。祈禳端有自,黍稷肃惟馨。古庙丹青画,威颜土木形。红尘生澒洞,碧瓦见飘零。野甸寒芜白,高原老树青。江山馀胜概,党术有津亭。望远云三岛,凭虚屋四楹。衣冠...
-
《屈原庙前观雨,雨止,渡口观鱼》拼音版
乍来倏去峰前雨,半落未开沙际花。春远客怀淹燕雀,年荒民命假鱼虾。徒闻黄霸能为郡,岂识张骞苦泛槎。早谓仙人无世虑,山深往往饭胡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