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一般《谕中原檄》是指元朝末年吴王朱元璋于1367年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出兵北伐时所颁布的檄文,相传由宋濂起草。檄文历数元朝统治之昏暴及人民流离之惨状,断定元朝已丧失天命,失去统治中国的资格;接着说明朱元璋乃是天命所归的新主,必将削平群雄、扫荡胡尘、一统华夏,因而在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该檄文以“天命”为中心,同时兼带华夷之辨的民族主义,理直事明,气势磅礴,顺应民心,有力配合了北伐军事行动,为明朝的建立奠定基础。该文的影响亦十分深远,不少汉民族主义者都对该文推崇有加,其中“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亦演变为清末革命党的口号。
- 作品别称谕中原檄
- 作品出处明实录
- 文学体裁檄文
- 创作年代1367年
创作背景
元朝以夷狄入主中原,经过数十年的统治,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引发了元末农民起义。濠州农民朱元璋崛起于乱世,定都金陵,自称吴王,并先后平定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一方的势力,据有东南。接着,朱元璋于1367年建年号为“吴元年”,决定北伐灭元,一统中国。吴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手下谋士宋濂起草《谕中原檄》,作为北伐的纲领性文件。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为皇帝,改国号为“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达的北伐大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明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谕中原檄》作为见证元明更迭的重要政治文献,亦永垂史册,广为传诵。
《谕中原檄》最开始并没有注明标题及作者,明代中叶程敏政所辑《皇明文衡》中冠以“谕中原檄”的题目,并署作者名为宋濂,为后世所普遍采用。但据《宋文宪公年谱》记载,宋濂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四月返金华乡居,直至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复自潜溪还”;其间至正二十五年八月丁父忧,二十七年(1367年)冬“服阕”,并未有在吴元年(1367年)十月起草檄文的记载。另外宋濂的文集中也没有收录此篇,直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金华府学教授孙锵编的《宋文宪公全集》才补入《谕中原檄》。因此宋濂是否为《谕中原檄》作者尚存疑。
相关诗词
-
《钟山云》拼音版
踞蹯千古肇豪英,王气葱葱五色精。岩虎镇山风偃草,潭龙嘘气水明星。天开万载兴王处,地辟千秋永朕京。咸以六朝亨替阅,前祯祯后后嘉祯。
-
《钟山》拼音版
暑往钟山阿,岩幽清兴多。薰风自南发,森松鸣弦歌。玄猿啸白日,丹凤巢桐柯。灵芝秀深谷,祥云盛嵯峨。树隙观天碧,天清似绿荷。迥闻樵采木,曲涧沿珠螺。鸟乐山深邃,予欢颜亦和。野人逢问处,乐道正婆娑。
-
《锺子炼丹》拼音版
翠微高处渺青烟,知子机藏辟谷坚。丹鼎铅砂勤火候,溪云岩谷傲松年。潭龙掣雹深渊底,崖虎风生迥洞边。径已苔蒙人未履,昂霄足蹑斗牛天。
-
《赓僧韵》拼音版
天台五百尊,方寸皆明月。月影弥千江,何曾有暂歇。为斯妙用通,今古长不灭。昔当悬挂时,诚非凡可越。住世及应真,几度阿僧劫。假锡作梯航,泛海涛如雪。一旦杳无踪,暂与沙门别。倏忽群禅中,孰能为机泄。禅心旷无迹,如海亦何竭。僧本具他心,宗门常合辙。
-
《竹干青乐钓》拼音版
旷浦澄天湿晓烟,智人乐钓稳沙前。蓑轻雨霁云收谷,钓掷纶枢水映船。举棹欲归江月上,挂帆已近暮霞边。汀芦处处飞萤火,照彻渔村饮不眠。
-
《沧浪翁泛海》拼音版
海天漠漠际无穷,巨舰樯高挟两龙。帆饱已知风力劲,舵宽方觉水情雄。鳌鱼背上翻飞浪,蛟蜃鬐头触见虹。何日定将归泊处,也应系缆水晶宫。
-
《横秋风吹笛》拼音版
西风落木绽黄花,牛背村童笛正佳。曾识倚楼人听处,每闻吹月鹤升遐。苍江一色浑秋意,红叶初光衬晚华。冷露下天星斗润,烟波声到是谁家。
-
《新雨水》拼音版
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
-
《思亲歌》拼音版
苑中高树枝叶云,上有慈乌乳雏勤。雏翎少乾呼教飞,腾翔哑哑朝与昏。有时力及随飞去,有时不及枝内存。呼来呼去翎羽硬,万里长风两翼振。父母双飞紧相随,雏知返哺天性真。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亲。歔欷歔欷梦寐心不泯,人而不如鸟乎将何伸。
-
《大祀》拼音版
晨驾旌旄列队行,龙旗遥映凤城明。护霜云外天颜碧,笼水烟边山色青。新岁野郊春气霭,今朝村市晓晴生。鞠躬稽首参天处,四海讴歌贺太平。